回覆列表
  • 1 # 兩木即是林

    《江畔獨步尋花》

    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畔獨步尋花》是唐朝詩人杜甫於晚年時所做的一首詩。

    至於問者提出的文中寫戲蝶、嬌鶯為了突出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需結合幾個方面:

    一、杜甫其人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後人稱其為“詩聖”,與李白齊名,謂之“大李杜”(區別於李商隱與杜牧之小李杜)。杜甫少年不得志,屢舉不第,以至於淪落到“獻聖賦,投富貴”來生存,但他一生憂國憂民,胸懷家國,心繫蒼生,不與貪官汙吏沆瀣,因此一直被隱於社會邊緣。杜甫一生可以用“顛沛流離”來形容,晚年更是貧困交加,漂泊無依,但他用洞察社會深底的筆觸,書寫了大量反映民間疾苦的佳作,流傳於後世多達1500首詩詞,史稱“杜拾遺”、“杜工部”、“杜草堂”、“杜少陵”,其詩更被稱為“詩史”。

    二、本詩成作時的背景

    正如前面所述,杜甫一生困頓,每天都在為食宿打算,因此難有開心和幸福的時刻。尤其在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攜家人躲避戰亂至蜀,也正是這段時間,讓杜甫過上了一段較為安穩的生活。朋友幫他在浣花溪邊搭建了幾間草堂,更有故人“供祿米”,這對杜甫來說,應該是相當安逸了。也只有在此氛圍下,杜甫才能縱筆抒懷,愉悅之情就不難理解了。

    還有一個人物值得關注,那就是“黃四娘”。從詩中讀來,黃四孃家只是一個位置,杜甫看到的花也是因了快樂的心情隨便說了一下而已,其實不然。那麼,“黃四娘”究竟是個什麼人物,它與杜甫,與問者的問題有關聯麼?當然有。蘇軾有一首關於與友野遊,偶見花舍扣門以求觀之,見一花女後所做的詩中寫到:主人白髮青裙袂,子美詩中黃四娘。可見,在蘇軾心目中,杜甫所言之黃四娘是位鄉村老婦。浦起龍《讀杜新解》言說黃四娘是個妓女,而元代雜劇家喬吉的“黃四娘沽酒當壚”卻說她是酒肆老闆娘,還有人直接根據詩意謂之為杜甫草堂鄰家女,當然也有近代學者說黃四娘根本就是杜甫自己心中杜撰的虛擬人物。種種猜測,難以蓋棺。不過,鑑於當時的情形,農家女不會有那麼規模的花園,鄰家女也不能不顧禮節,任子美任性賞遊,而當時杜甫草堂附近有的是佛寺,卻沒有酒肆,當然黃四娘就不會是酒館老闆娘了(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其五中有“黃師塔前江水東的詩句,黃師塔即為故去僧者的公墓,可見黃四孃家與佛寺相距不遠”)。在一部唐朝電視劇裡,楊貴妃出家後,玄宗仍稱其為“玉環”,宮中其他人則稱其為“娘子”,這與民間對出家女人作“尼”、“娘”是相符的。綜上,杜甫詩中的黃四娘其身份介於妓女、尼姑之間。

    那麼,問題最後的解答來了。

    三、文中使用“戲蝶”、“嬌鶯”是為了突出什麼?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從文中看,杜甫被黃四孃家露出牆外且美豔無比的花兒,翩翩起舞的蝴蝶沉醉不已,恰巧被黃鶯清脆的啼聲,將詩人從迷戀中叫醒。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在一路顛沛流離,遠離戰火,短暫安穩後,難得靜謐和愉悅的心情。

    然而,對於“黃四娘”,杜甫或許並不是一無所知,一無所戀。尤其在唐朝,文人墨客與妓、尼交往是很普通的事,也是被當時社會環境所接受的。如白居易、劉長卿,還有王維等,都有過與她們交往的典籍記載。如此,當詩人路過黃四孃家時,難免流露出不捨離去,渴望一見的情愫。那蝴蝶對花的留連,黃鶯對於美豔的嬌啼,或許也正是作者真實意圖的表達,只不過藉由它們抒發出來罷了。

    (以上皆為個人見解,還請各位指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認為實木傢俱在一線城市不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