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雪華
-
2 # 空空空42973354
人性本惡,重點在於惡。他只是單純的強調惡。
人性本善,重點在於本。人“本來”是善良的,這是在承認惡的基礎上,又強調善。
-
3 # 德和世紀
愣嚴經講六道,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阿難。此等皆是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
人道是情想均等。那什麼是情呢?比如我們想好吃的,流口水。想親人了,流眼淚等。因自身私念而起的為情。那因慈悲喜捨而起的就是為想。也就是說,善惡均等的才生人道。
走佛教經典看,人性善惡是均等的。成人型後,因果發動,善因多者善,惡因多者惡。也就是說,人性善惡是無量劫的習性,因果所定的。這一世如果沒有善緣,智慧發現,發啟。那基本就由因果定律,前定了。
走道教看,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在道教眼裡,是沒善惡,善惡是因有名而起,是因區分了善惡,才有了善惡。無名才是萬物的根本。只有學習了,智慧了,明白其中玄機了,才會進步,才會行善。
善者不善者師,不善善者資。敬其師,愛其資。才是智者,才是大善者。
由此在道家眼裡,人性也是善惡一體的,也是說學習可以改變的。
儒家說提倡中庸。中者喜怒哀樂之未發。庸者,萬物之和和。
在孔子看來,嬰兒出生,即是喜怒哀樂未發,所以他說性本善。而習相遠。
荀子認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性不善不惡論”是告子提出來的。告子與孟子是半師生、半朋友關係。告子認為,人之本性像一張白紙,無所調善和惡,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管孩子生來的人性是什麼樣,都要培養孩子有一顆善良的心。
由以上幾家之言,對人性的善惡是否清楚了呢?
人性善惡,其實只在自己的理解。但後天的學習是多少能夠影響的。無論是看似玄妙的佛道理論,還是畢竟務實的儒家道理。都斷言學習聖賢教育是可以除惡揚善的,是可以得到心安,智長的。所以一起加油吧!
-
4 # 瞑少
人非而不善,故往事蹉跎罷了。
你問我什麼是善,善來自內心,不需要任何東西去引導它,就能自己由內而外的散發出來,那便是善
-
5 # 陳哲升
我認為人之初(無極),性本非善非惡,善惡是後天的標籤,小孩子在不同環境浸淫,慢慢就開始分化,有善有惡並存(太極),比例不同了。
善惡本身的界定標準就是模糊,自我保護與自私是度的不同(是否過了‘合理’這個度),世俗上共認自私是惡,哪麼自我保護應該不是惡吧?
世上沒有絕對善和絕對惡的人,大奸大惡卻是孝子的人都有,所以,站的角度不同,善惡也會變化。
孩子只能教二元思維(簡單的善惡分類),大了才會明白,有些事過了‘度’就變質了,鬥米養恩,擔米養仇就不是二元思維了,已經是三元思維了,還有更高的思維,只能用悟道,到達頂層就是開悟……
回覆列表
人性生來是本善的!是因為在人生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本人不懂的誰是對誰是錯,思想觀念沒一個正確的人的引導而走進了惡境地一一這是人生最大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