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家往事

    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鄲,軍於其郊,是趙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承魏之弊,是趙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鄲拔。齊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 ------戰國策·齊策一·邯鄲之難

    公元前353年,魏國龐涓率領魏武卒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不敵,向齊國求救,齊將田忌、孫臏根據形勢,得出魏國國內空虛的結論,揮師伐魏,本為釜底抽薪之意,此舉迫使龐涓回援魏國,齊軍在桂陵佈下伏兵,將龐涓殺死於此處,這一經典戰役,被整理成為三十六計之二-----圍魏救趙。

    實際上在圍魏救趙戰役發生的前面幾百年間,已經發生過不少類似“圍魏救趙”的戰役。這裡面就包括城濮之戰。

    春秋戰國幾百年,大小諸侯征伐不斷,在列三十六計時,為何那些戰役沒有被列入,反而被後來的圍魏救趙取代了呢?

    周襄王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632年,楚成王以成得臣為將,率軍功宋。宋成公不敵,向剛剛上位的晉文公求救,晉文公採用先軫、狐偃等人的策略,派兵攻取楚的附庸國曹國和衛國。後來楚將成得臣引兵伐晉,兩軍在衛國城濮附近展開戰鬥。

    最終晉文公取勝,促成了葵丘會盟,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位霸主。對外,打斷了楚國北上的戰略構想,並將其勢力範圍重新壓縮回鄭國以南。

    1 戰鬥理念不同

    雖說“春秋無義戰”,周天子式微,但不可否認的是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戰鬥還是有一定理想主義成分的。

    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宋襄公和楚成王之間爆發的泓水之戰。戰爭起因很簡單,鄭文公去楚國朝禮楚成王,宋襄公覺得鄭文公破壞了周禮,於是出兵伐鄭,楚國也用了類似“圍魏救趙”的策略,圍攻宋國,楚宋兩軍在宋國的泓水遭遇,戰場上,宋襄公非要等楚軍渡河之後,並且列好陣勢,才開始戰鬥,宋襄公的大旗上,還繡了“仁義”二字!

    由此可見,那時候的戰爭還是講究一些“規矩”的。

    而三十六計,我們可以看到,這裡面幾乎都是招招致命的,以殺伐為手段,以獲勝為目的,所謂的“道義”則蕩然無存。

    2 戰鬥結果影響程度不同

    雖說泓水之戰、城濮之戰等具備一定的史學價值,但是,當事國-----宋國、曹國、衛國加在一起,也沒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們的權重或者分量不足。而周代到了戰國時期,對當時整個社會具備重大影響的無非是秦、楚、燕、韓、趙、齊、魏七國。

    圍魏救趙,一下就涉及到了三國,佔了整個周王朝的半壁江山了,這影響力,豈是宋曹衛能比的?

    3 戰略家自身因素

    孫臏完成了《孫臏兵法》,孫武完成了《孫子兵法》,在這之前呢?沒有軍事家、戰略家將這些材料整合。或許之前有人系統性的研究過,但並沒有留下什麼著作。

    一將成名萬骨枯,每個能活下來,並且彪炳史冊能成為軍事家、戰略家,那就更是踩著累累屍體上去的。站在私心角度,換作是你,你會把別人的案例替代自己的血淚經歷嗎?打個比方,自己辛辛苦苦寫的論文,卻成了第二甚至第三作者,心裡總歸不會痛快吧?

    總結

    從主觀上講,無非就是想在青史上留下更多的名,但是書,畢竟是以客觀為基礎的,所以裡面涉及了太多複雜的東西,又夾雜著道義、權重等因素。是以城濮之戰等雖然比圍魏救趙早了幾百年,但綜合起來,還是圍魏救趙更具備代表性,是以入選了三十六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泥負壓篩修正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