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一縷陽光

    自武王伐紂以來,說起牧野之戰,那都是一邊倒的正義戰勝邪惡,連千字文裡都說:“弔民伐罪,周發商湯。”而且將末代商王帝辛叫做紂王,與夏朝的末代君主桀相提並論,號稱“桀紂”。

    到了明朝許仲琳版本的《封神演義》當中,更是把商王描繪的荒淫暴虐,妲己禍國殃民,周武王姜子牙興周滅商是順應天道,是替天行道。

    那麼,事情的真相當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來看一下商民族的起源,商民族原來是東夷的一支,《詩經.商誦》裡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商民族的圖騰是玄鳥,大概就是燕子的象徵,是鳳凰的一個分支,可以看出來他們的信仰與龍圖騰的炎黃部落有一定的區別。

    商民族的貿易活動非常昌盛,所以後來把從事貿易活動的人稱之為“商人”,把從事貿易活動叫做經商。

    東夷是居住在黃河下游的部落聯盟,曾經蚩尤也是東夷部落的首領,蚩尤被趕到南方之後,原來東部沿海的小部落又重新發展壯大起來,並且在夏朝勢力衰弱的時候取而代之。

    商王朝建立以後,因為黃河的泛濫,國都幾經搬遷,直到盤庚將國都遷到殷(今河南安陽)之後,國都的位置才穩定下來,所以商朝又叫做殷商。

    周文王姬發到了商王帝辛當政的時候,周民族的勢力已經發展的相當可觀了,在《封神演義》中姬昌被稱為西伯侯,就是在商朝以西的諸侯國裡以西岐的勢力最大。

    而自從商部落從東部沿海定都中原之後,東部又產生了其它新的部落聯盟,他們依舊被叫做“東夷”,在中國的史書上,東部不服王化的叫做“夷”,西部的叫做“狄”,南邊的叫做“蠻”,北邊的叫做“戎”。

    帝辛的個人武力值相當可觀,據說可以生裂虎豹,這也贊成了他喜歡御駕親征的習慣,他當政的歲月幾乎都是在討伐周圍部落的戰爭中渡過的。

    而這時候的周部落西岐已經招攬賢人,發展內政,國力日漸強大。

    趁著帝辛討伐東夷之際,繼任王位不久的姬發開始了伐商之戰,為了師出有名,開始指責帝辛為“紂王”。

    帝辛猝不及防之下,只得匆匆班師回朝,並且帶回了剛俘虜的奴隸大軍,誰知道在牧野一戰,奴隸們突然倒戈,帝辛大勢已去,在鹿臺自焚而死。

    有伯夷叔齊兄弟二人,聽說周武滅商,躲在首陽山上靠採野菜為生,不食周粟而死,魯迅先生為此還寫過一篇名叫《采薇》的雜文。試想,如果商朝真的那麼差勁的話,會有那麼多為他殉國的大臣嗎?

    所以武王伐紂也是炎黃部落對東夷部落的一次反攻,只是正常的朝代更替,因為有了這些部落的不斷融合才有了我們現在的華夏族,而由於周之後的王朝幾乎都是炎黃部落的傳人或自詡為炎黃部落傳人,所以也就沒有什麼人關心紂王是不是被冤枉了。

  • 2 # 曉雙侃歷史

    談不上正義之戰,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的戰亂不斷,其實就是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腐朽的王朝,只是朝代的更迭而已!真正的正義之戰:應該是為勞苦大眾而戰!代表的是基層民眾的利益而戰,那才是真正的正義之戰!

  • 3 # 史大林深

    周滅商是否正義,我覺得要分兩種情況來看。一種情況是從參與雙方角度看,從周朝一方看,推翻了商政權、建立了新的政權,實現了自己政權利益的最大化,當然是正義的;但從商朝一方來說,自己被推翻、自己的政權和利益都不復存在,也無法維持自己的正統性了,那就是非正義的了。第二種情況算是從第三方角度來對待這個問題,就是絕大多數人是否獲利、社會進步與否,一個新政權代替一個沒落的舊政權,一般來說,新政權會進行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造福很大一部分人,同時,也會極力進行自身政權的建設和促進社會進步,以實現自己政權的長治久安,這麼看來,周代商是有正義性和歷史進步性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鋁焊接的危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