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嘉靖的帝王之術要分為三個階段來看:大禮儀之爭,嘉靖中興,西苑修玄。但是時間有限,今天先寫大禮儀之爭,看一些端倪。
大禮儀之爭。這段史料就不必重複講述了。在這裡想討論的是,嘉靖究竟把握住了什麼才能讓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最終妥協。朱厚熜並不是糊塗人,或者說朱厚熜並不是僅僅為了一個父母的名分才與文官集團角力,因為這樣很不值得。當時嘉靖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服從,也就是文官集團說什麼是什麼,作為一個故宮中,文官集團豢養的金絲雀,這一點嘉靖帝是不會做的,或者說,在地方上享受慣了“自由”的朱厚熜不會選擇的。另一種就是抗爭。這條路很不好走,他的堂哥朱厚照一直在抗爭,但是結果卻是英年早亡,死在了文官集團的“默許”之下。朱厚熜要選擇抗爭,但又不能重蹈朱厚照的覆轍,所以他必須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走。朱厚熜把握住了這個方向,就在尋找這個契機。這個契機對於朱厚熜來說是天然的,就是文官集團想讓他當皇帝。文官集團讓他當皇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年齡小好控制。但這反而成了朱厚熜“耍賴”,犯“小孩脾氣”的資本。朱厚熜看到了朱厚照時代,被文官集團擠兌的可怕局面,那麼現在呢?自己當然不能陷入這種局面。那麼為什麼朱厚照會被文官集團擠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話語權,對朝政的話語權。文官集團要求的是一個無話語權但要擔責的皇帝,可是朱厚照的脾氣當然不能夠讓這種要求變為現實。所以朱厚照採取了“莽撞”進行對抗,理想是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皇帝和文官集團直接成為了對立面,讓文官集團更加抱團。嘉靖帝吸取了這方面的教訓,沒有直接在“朝政話語權”問題上與文官集團進行對抗,因為前車之鑑,這種對抗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嘉靖帝打了一招漂亮的擦邊球,即大禮儀之爭。
為什麼說是漂亮的擦邊球?四點原因,第一大禮儀之爭其實仍舊是“話語權”之爭,但是嘉靖帝沒有把這個話語權的爭執涉及朝政,換言之,他一直強調的是“小孩子”層面的名分之爭,看似是要為父母爭一個名分,實際上爭得還是話語權,誰說話管用!第二大禮儀之爭是一個道德層面的爭執。如果是朝政之爭,那麼文官集團就會義無反顧的抱團,但是道德爭執,沒有傷害到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那麼文官集團就不會形成強烈的反撲,而且嘉靖帝也確實沒有在朝政支配權上過多的干預,甚至給文官集團一種假象:老子就想要個名分,其他的是你們愛做主就去做主吧。第三大禮儀之爭誘發了文官集團間的破裂。文官集團看到皇帝無意朝政,把朝政權力下放之後,那麼文官集團內部究竟誰在朝政上做主,就成了膠著點。在權力面前,誰又能不眼紅呢?這就形成了既有權力集團和謀奪權力集團之間的角力。第四嘉靖開始坐收漁翁之利。謀奪權力集團想要與既有權力集團進行抗爭,必須要有資本,什麼資本才能對既有權力集團進行威懾呢?很簡單,皇帝!只有爭取到了皇帝,才能有資本與既有權力集團鬥下去。那麼怎麼才能爭取到皇帝呢?很簡單皇帝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滿足他的要求,他當然會替自己說話了。那麼皇帝要什麼呢?名分,好,那就幫著皇帝爭名分。以張璁為代表的新貴集團在大禮儀之中迅速崛起,成為了一支與既有權力集團分庭抗禮的勢力。結果呢,文官集團的內部分裂,造成了嘉靖帝從蛐蛐罐中跳了出來,拿著蛐蛐草撩撥雙方互掐。最終以楊廷和為首的既有勢力集團垮臺了,但是新貴集團又是由皇帝一手扶植起來的,為了防止舊勢力集團的反撲也只能以皇帝馬首是瞻。好了說到這就應該能看清楚嘉靖帝的一些政治手腕了,真的很老辣,甚至我自己都覺得他背後一定是有高人在指點江山,而不是出自一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之手。
分析嘉靖的帝王之術要分為三個階段來看:大禮儀之爭,嘉靖中興,西苑修玄。但是時間有限,今天先寫大禮儀之爭,看一些端倪。
大禮儀之爭。這段史料就不必重複講述了。在這裡想討論的是,嘉靖究竟把握住了什麼才能讓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最終妥協。朱厚熜並不是糊塗人,或者說朱厚熜並不是僅僅為了一個父母的名分才與文官集團角力,因為這樣很不值得。當時嘉靖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服從,也就是文官集團說什麼是什麼,作為一個故宮中,文官集團豢養的金絲雀,這一點嘉靖帝是不會做的,或者說,在地方上享受慣了“自由”的朱厚熜不會選擇的。另一種就是抗爭。這條路很不好走,他的堂哥朱厚照一直在抗爭,但是結果卻是英年早亡,死在了文官集團的“默許”之下。朱厚熜要選擇抗爭,但又不能重蹈朱厚照的覆轍,所以他必須選擇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走。朱厚熜把握住了這個方向,就在尋找這個契機。這個契機對於朱厚熜來說是天然的,就是文官集團想讓他當皇帝。文官集團讓他當皇帝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年齡小好控制。但這反而成了朱厚熜“耍賴”,犯“小孩脾氣”的資本。朱厚熜看到了朱厚照時代,被文官集團擠兌的可怕局面,那麼現在呢?自己當然不能陷入這種局面。那麼為什麼朱厚照會被文官集團擠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話語權,對朝政的話語權。文官集團要求的是一個無話語權但要擔責的皇帝,可是朱厚照的脾氣當然不能夠讓這種要求變為現實。所以朱厚照採取了“莽撞”進行對抗,理想是好的,但是現實是殘酷的,因為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讓皇帝和文官集團直接成為了對立面,讓文官集團更加抱團。嘉靖帝吸取了這方面的教訓,沒有直接在“朝政話語權”問題上與文官集團進行對抗,因為前車之鑑,這種對抗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嘉靖帝打了一招漂亮的擦邊球,即大禮儀之爭。
為什麼說是漂亮的擦邊球?四點原因,第一大禮儀之爭其實仍舊是“話語權”之爭,但是嘉靖帝沒有把這個話語權的爭執涉及朝政,換言之,他一直強調的是“小孩子”層面的名分之爭,看似是要為父母爭一個名分,實際上爭得還是話語權,誰說話管用!第二大禮儀之爭是一個道德層面的爭執。如果是朝政之爭,那麼文官集團就會義無反顧的抱團,但是道德爭執,沒有傷害到文官集團的既得利益,那麼文官集團就不會形成強烈的反撲,而且嘉靖帝也確實沒有在朝政支配權上過多的干預,甚至給文官集團一種假象:老子就想要個名分,其他的是你們愛做主就去做主吧。第三大禮儀之爭誘發了文官集團間的破裂。文官集團看到皇帝無意朝政,把朝政權力下放之後,那麼文官集團內部究竟誰在朝政上做主,就成了膠著點。在權力面前,誰又能不眼紅呢?這就形成了既有權力集團和謀奪權力集團之間的角力。第四嘉靖開始坐收漁翁之利。謀奪權力集團想要與既有權力集團進行抗爭,必須要有資本,什麼資本才能對既有權力集團進行威懾呢?很簡單,皇帝!只有爭取到了皇帝,才能有資本與既有權力集團鬥下去。那麼怎麼才能爭取到皇帝呢?很簡單皇帝要什麼就給他什麼,滿足他的要求,他當然會替自己說話了。那麼皇帝要什麼呢?名分,好,那就幫著皇帝爭名分。以張璁為代表的新貴集團在大禮儀之中迅速崛起,成為了一支與既有權力集團分庭抗禮的勢力。結果呢,文官集團的內部分裂,造成了嘉靖帝從蛐蛐罐中跳了出來,拿著蛐蛐草撩撥雙方互掐。最終以楊廷和為首的既有勢力集團垮臺了,但是新貴集團又是由皇帝一手扶植起來的,為了防止舊勢力集團的反撲也只能以皇帝馬首是瞻。好了說到這就應該能看清楚嘉靖帝的一些政治手腕了,真的很老辣,甚至我自己都覺得他背後一定是有高人在指點江山,而不是出自一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