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溪筆談
-
2 # 億木千水探討人生
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
指導意義:可謂 得道者天助,失道寡助。
當代把道學術很好的和生活結合起來的。比如阿里巴巴的馬雲。馬雲本人就喜歡修煉氣功。從平時演講就知道他對道家經典領悟得很不錯的。比如他說:把事情做到靠男人,把事情做好靠女人,把事情做妙得男女搭配。
道家的陰陽學說,乃萬事萬物發展的根本道理。若能精通,能博古通今,也能預知未來。
-
3 # 勁邁獅
老子的《道德經》,是講述何謂之道,何謂之德的經驗之談,道的核心是人,是外在關係,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一種社會關係,德的核心也是人,是人內在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精神世界的交融關係。道即是指一個運動的人,走出來的軌跡,德即是人在這個運動軌跡中留下來的產物。
-
4 # 抱離
《老子道德經》對人類的作用和價值,應當集中體現在它喚醒了人類對生命的重視與珍視。
生命,是老子最為重視的東西。在老子看來,沒有什麼會比生命更重要。
名利是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努力追求的,為了名利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看看老子是怎麼說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失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為了讓生命更有保障,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小心翼翼,“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迤是畏。大道甚夷,而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猒飲食,而齊財財[有餘,是謂盜]杅。盜杅,非道也。”也不要去做對生命有害的事情,也不養成對生命有後患的習慣,“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為道,能夠不斷地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老子就對能夠走上為道之路的人不吝讚美之詞,“上士聞道,僅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透過為道成為德者就能夠做到真正的無為。無為,正是一個人擁有強大的生存能力的體現,老子就對無為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吾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道者,是為道的結果,也是一個人的生存能力的終極體現。老子給予道者的讚美也是最高的,天道在道者面前也得低頭開綠燈,“天之道,猶張弓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餘。夫孰能有餘而又以取奉於天者,唯又道者乎?”
回覆列表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 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太極陰陽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 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 從“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見於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問禮 第4段)可見: 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應當注意到:。 事實上,人活著猶如宇宙之存在,沒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選擇某個(些)目標成為唯一的選擇。 老子是站在道這個無窮高的位置來看問題。 因此,老子只說了“方法”,但沒有指出“目的”。 這給我們一個啟示:人何必為刻意達到目的而痛苦不堪。無為,逍遙亦是一種為人處世之道。 關於老子的宇宙觀,根據之前的道,“無”與“有”(萬物存在即是“有”)會相互轉化。因此老子認為宇宙萬物來自虛無,也走向虛無。比如:人的生與死(可參見下文 老子故事 聖人辭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 辯證法屬於方法論,方法論包含道論,老子道論中那些與辯證法非常相似的內容,素為人們所稱道。
與上述認為老子思想企圖包羅一切的觀點相比,另有觀點認為老子道論屬於純粹的方法論的範疇。依廣西師大《老子感悟》的介紹,其論點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臘語的本源涵義而言,“方法論”(methodology)也就是“道論”,詞根meta在希臘語中即循、沿、隨,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們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論或道論,就是關於目標及其實現途徑的一般論述,是關於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為達目的該如何選擇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義是指人們循著它行走以便到達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執行之所遵循”,引申為人們行為處事所遵循的行為規範、行為準則、處事方法,系統的組織正規化、執行的程式規則,以及各種存在物的運動規律等。談道就是談論在走向目標的程序中,我們“應該怎麼走”。
三、“德”的本義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構成,直通值、陟),是關於行動者的心境、行為在某一評價空間中到達哪裡或站在哪裡的判斷。論德是評價、對比人們“走路的水平”怎麼樣。
四、道論就是關於道與德的論述,是圍繞著理想正規化而進行的對行為的評說。在其中,對道的選擇指的是行動者對自身的行為方式的選擇,而不是對身外的線路的劃定;是對“走路方式”或“在途規範”的取捨,而不是對環境路況或身外之世界規律的把握。它的著眼點在於考察行為方式—行為情態—行為結果之間的關聯,繼而確立一個理想正規化以便一般行動體仿效、遵循,並不是討論世界或客觀存在以何方式執行的實證問題。
五、一個人可以從幼稚“走”向成熟,一個國家可以從專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廣泛的比喻意義。老子道論的本質是:把平常的三維空間中的行走類推為“描述空間”或廣義的“價值空間”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維空間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間”中就表現為成某名,在“價值空間”中則表現為達某德。所以,方法論問題也就是 “走路”的問題;走什麼樣的路、成為什麼樣的存在、追求什麼樣的目標,是老子道論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