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漢防務論壇

    1993年,美國國防高階研究專案局( DARPA )啟動了普通的廉價輕型戰鬥機專案。該專案的目的是開發一種能夠隱身的設計,以取代美國國防部所有重量較輕的戰鬥機和攻擊機,包括F - 16戰鬥機獵鷹、麥道F / A - 18大黃蜂和垂直/短距起飛/垂直著陸( V / STOL ) AV - 8B鷂II。大約在同一時間,聯合先進打擊技術( JAST )專案開始了。1994年,美國國會下令將這兩個組織合併為聯合打擊戰鬥機計劃。

    許多公司參加了這一專案的第一階段,其中包括起草概念飛機設計提交國防部。1996年11月16日,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獲得合同,各自生產兩架概念驗證機。根據合同,這些戰鬥機必須證明常規起飛和著陸( CTOL )、航母起飛和著陸( CV版本)以及短起飛和垂直著陸( STOVL )。還應包括生產代表飛機系統的地面演示,如首選武器系統概念( PWSC )。

    與以往專案的一個主要區別是,政府禁止這些軍火公司使用自己的資金資助發展該專案。每架飛機獲得7.5億美元的獎金,用於生產兩架飛機,包括航空電子裝置、軟體和硬體。

    這種限制促進了低成本製造和組裝技術的採用,也阻止了波音公司或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贏得如此重要的競爭而破產。波音公司的競爭優勢戰略是透過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同JSF版本之間的差異,從而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和生命週期成本。因此,X - 32是圍繞一個大的整體碳纖維複合材料三角翼設計的。整體架構的最佳化使得X-32的造價大幅降低,甚至一度被鎖定為美國下一款五代機。然而,綜合性能的劣勢和功能的欠缺還是讓X-32最終下馬。

  • 2 # 陶德中士

    實際上,美國空軍一開始對波音的X-32還是有信心的,根本沒有因為其造型奇葩而放棄。如果只是因為造型太醜,根本不可能讓X-32進入到最終的決賽環節。畢竟X-32是幹掉了麥道的方案直接與洛-馬的X-35進行對決的。

    最終沒有戰勝X-35還是因為X-32的設計有問題。原本波音X-32的各項進度試驗都要比洛-馬的X-35要快,當然雙方都在短時間內進行了大量的試飛,試飛結果也都各有好與壞,誰也沒有比誰強多少。美國空軍方面最開始也是一視同仁的。但是波音的X-32在1997年底的時候,就在X-32細節設計逐步要完成的時候,卻發現X-32的主翼產生的升力無法滿足軍方在1997、98年對JSF效能要求的變化,這使得波音必須大幅修改X-32的構型。理論上增加機翼面積是解決方式之一,但是對於X-32來說卻不能這樣做,因為加大機翼的話,艦載型的X-32機翼將超過航母機庫的空間尺寸要求,沒辦法只得拉長機身,結果這樣的選擇更糟,要額外增加穩定器,導致重量增加。最麻煩的是用於軍方的測試機並不是大改的機型,還是原有的構型,這讓外界很懷疑,這量產型與原型機差異太大了,很難成功~~~

    在實際上試飛中,X-32在進行STOVL機型的較量時,X-32開始陷入不利狀況,首先,波音在X-32B在進行STOVL起降測試時拆除非必要的起落架艙門與進氣口唇片等重約1500磅的零元件,進行超音速飛行測試時再將這些東西裝回去,被批評為“作弊”。更嚴重的是,最開始進氣口吸入地面反彈熱廢氣的隱憂果真在X-32B的垂直降落測試中發生了。雖後幾次測試都不成功,波音就不再進行垂直降落測試。此後波音稱新設計的構型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是這時X-35的試飛進度已經趕了上來,時間已經不允許波音進行無法驗收的專案了。另外還有軟體問題,空中加油時加不進油的問題,都沒有得到最終的解決。一步一步的讓空軍失去了耐心,最終被洛-馬的X-35徹底反超,這也代表著波音重返戰機市場努力受到重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的智慧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