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一首詩,也算廣為人知,說名字大家都知道,卻又印象不那麼深。
《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首詩很難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李白的筆下。李白是誰,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不羈狂士形象,這是大家最喜歡的李白,也是大家潛意識裡最認可的古代文人的形象。
但是這首詩不是這樣,這首詩甚至不像是李白寫的,這和李白一貫的風格稍許有些偏差。我們見說李白詩句,信手拈來者是“飛流直下三千尺”、是“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千金散盡還復來”,甚至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但是我們很少說起《送友人入蜀》中的某句。其實這首詩並不冷門,高中的拓展閱讀或者詩詞理解應該都出過相關的題。但是這首詩“火”不起來,因為這首詩不夠“李白”。
要說技巧,這首詩甚至比李白任何一首律詩都要更工,這是最正宗的五言律詩。但是太工反而失卻了李白的那種狂放仙氣,太工的直接後果就是,這首詩沒有出兩句家喻戶曉的詩。
但是這首詩失敗嗎?我覺得這是李白所有詩作中,最為真摯感人的一首。
首聯以“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開頭,樸實無華,只陳說了客觀上蜀道之難。而這首詩的蜀道之難與《蜀道難》的蜀道之難相去甚遠,後者的蜀道之難氣勢磅礴奔放,大有仙人難渡之意。而此詩中,李白沒有去誇大其詞,只是很平淡很真摯地寫蜀道之崎嶇。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這般描寫,竟不似人間景象。頷聯是全詩中相對來說比較具有李白特色的,但是還是缺少了李白與生俱來的那種仙氣與飄逸,而多了幾分厚重,更像是在娓娓闡述蜀道的險峻,更切合實際。
這三聯,極寫蜀道之難與途中之景,與主題送友人入蜀沒有直接關係,且沒有出現任何與友人相關之詞。但是,這三聯鋪陳了一種無奈與厚重的氛圍。
最後承接這種氛圍的是什麼呢?是“升沉應已定,何必問君平。”
這兩句,體味箇中辛酸,簡直令人淚溼眼眶。
以景入情的處理方式非常常見,李白也經常使用,但這首詩十分與眾不同。以往寫分別,李白用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直抒胸臆的大膽告白,用過“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樣的灑然而去的背影。這些詩句所表現的是李白與友人的深厚友誼,但其表現友誼的方式都是具有李白特色,比較豪邁、狂放的。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說的是詩人勸說友人,此去沉浮早已註定,便不必再去問擅長占卜的君平。蜀道難,交通閉塞,走過這蜀道也就意味著友人是被貶之身左遷至此。李白必然也知道,友人性格好強,不甘心屈居於蜀地,但正是因為李白出於對友人的瞭解,生怕友人會因為不甘心而鬱鬱寡歡甚至犯下更大的錯誤,所以他勸說友人“不必問君平”。而且這種勸說是十分委婉的,是藏匿於文字之中的,這種委婉曲折的表現方式李白很少使用。
此時的李白,不是一個名震天下的詩人,不是一個狂放不羈的謫仙,而只是某一個人的友人,他放下了所有的狂放,一改之前的灑脫,娓娓勸說友人、擔心友人,這是一個最真實的李白,是一個最感人的李白。
這首詩的尾聯並不十分有名,但是毫無疑問這是整首詩的關鍵,這是整首詩感情的昇華。
每次讀到尾聯,我都因詩中所溢位的委婉而無比深切的勸說潸然淚下,我也知道,我喜歡這樣的李白。
李白有一首詩,也算廣為人知,說名字大家都知道,卻又印象不那麼深。
《送友人入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這首詩很難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李白的筆下。李白是誰,是“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不羈狂士形象,這是大家最喜歡的李白,也是大家潛意識裡最認可的古代文人的形象。
但是這首詩不是這樣,這首詩甚至不像是李白寫的,這和李白一貫的風格稍許有些偏差。我們見說李白詩句,信手拈來者是“飛流直下三千尺”、是“抽刀斷水水更流”、是“千金散盡還復來”,甚至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但是我們很少說起《送友人入蜀》中的某句。其實這首詩並不冷門,高中的拓展閱讀或者詩詞理解應該都出過相關的題。但是這首詩“火”不起來,因為這首詩不夠“李白”。
要說技巧,這首詩甚至比李白任何一首律詩都要更工,這是最正宗的五言律詩。但是太工反而失卻了李白的那種狂放仙氣,太工的直接後果就是,這首詩沒有出兩句家喻戶曉的詩。
但是這首詩失敗嗎?我覺得這是李白所有詩作中,最為真摯感人的一首。
首聯以“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開頭,樸實無華,只陳說了客觀上蜀道之難。而這首詩的蜀道之難與《蜀道難》的蜀道之難相去甚遠,後者的蜀道之難氣勢磅礴奔放,大有仙人難渡之意。而此詩中,李白沒有去誇大其詞,只是很平淡很真摯地寫蜀道之崎嶇。
“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這般描寫,竟不似人間景象。頷聯是全詩中相對來說比較具有李白特色的,但是還是缺少了李白與生俱來的那種仙氣與飄逸,而多了幾分厚重,更像是在娓娓闡述蜀道的險峻,更切合實際。
這三聯,極寫蜀道之難與途中之景,與主題送友人入蜀沒有直接關係,且沒有出現任何與友人相關之詞。但是,這三聯鋪陳了一種無奈與厚重的氛圍。
最後承接這種氛圍的是什麼呢?是“升沉應已定,何必問君平。”
這兩句,體味箇中辛酸,簡直令人淚溼眼眶。
以景入情的處理方式非常常見,李白也經常使用,但這首詩十分與眾不同。以往寫分別,李白用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樣直抒胸臆的大膽告白,用過“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這樣的灑然而去的背影。這些詩句所表現的是李白與友人的深厚友誼,但其表現友誼的方式都是具有李白特色,比較豪邁、狂放的。
“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說的是詩人勸說友人,此去沉浮早已註定,便不必再去問擅長占卜的君平。蜀道難,交通閉塞,走過這蜀道也就意味著友人是被貶之身左遷至此。李白必然也知道,友人性格好強,不甘心屈居於蜀地,但正是因為李白出於對友人的瞭解,生怕友人會因為不甘心而鬱鬱寡歡甚至犯下更大的錯誤,所以他勸說友人“不必問君平”。而且這種勸說是十分委婉的,是藏匿於文字之中的,這種委婉曲折的表現方式李白很少使用。
此時的李白,不是一個名震天下的詩人,不是一個狂放不羈的謫仙,而只是某一個人的友人,他放下了所有的狂放,一改之前的灑脫,娓娓勸說友人、擔心友人,這是一個最真實的李白,是一個最感人的李白。
這首詩的尾聯並不十分有名,但是毫無疑問這是整首詩的關鍵,這是整首詩感情的昇華。
每次讀到尾聯,我都因詩中所溢位的委婉而無比深切的勸說潸然淚下,我也知道,我喜歡這樣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