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笑春風》是一部小說名稱,是2009年10月1日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思源。該書主要講述了女主為找男主等了上千年,但確不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到底是誰。
“桃花依舊笑春風”出處:《題都城南莊》
原文:
《題都城南莊》
唐代,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相映鮮豔桃花。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註釋:
⑴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賞析: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定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透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創作背景: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http://so.gushiwen.org/view_19155.aspx
《青山依舊笑春風》是一部小說名稱,是2009年10月1日華文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安思源。該書主要講述了女主為找男主等了上千年,但確不知道自己要找的人到底是誰。
“桃花依舊笑春風”出處:《題都城南莊》
原文:
《題都城南莊》
唐代,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譯文:
去年春天,就在這扇門裡,姑娘臉龐,相映鮮豔桃花。今日再來此地,姑娘不知去向何處,只有桃花依舊,含笑怒放春風之中。
註釋:
⑴都:國都,指唐朝京城長安。
⑵人面:指姑娘的臉。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⑶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⑷笑:形容桃花盛開的樣子。
賞析:
全詩四句,這四句詩包含著一前一後兩個場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場面。
第一個場面:尋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抓住了“尋春遇豔”整個過程中最美麗動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紅”,不僅為豔若桃花的“人面”設定了美好的背景,襯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現出詩人目注神馳、情搖意奪的情狀,和雙方脈脈含情、未通言語的情景。
第二個場面:重尋不遇。還是春光爛漫、百花吐豔的季節,還是花木扶疏、桃樹掩映的門戶,然而,使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卻不知何處去,只剩下門前一樹桃花仍舊在春風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風中含笑的聯想,本從“人面桃花相映紅”得來。去年今日,佇立桃樹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脈脈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舊”二字,正含有無限悵惘。
整首詩其實就是用“人面”、“桃花”作為貫串線索,透過“去年”和“今日”同時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對比,把詩人因這兩次不同的遇合而產生的感慨,迴環往復、曲折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對比映照,在這首詩中起著極重要的作用。因為是在回憶中寫已經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憶便特別珍貴、美好,充滿感情,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傳神描繪;正因為有那樣美好的記憶,才特別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悵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感慨。
儘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於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並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於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於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於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尋春遇豔”和“重尋不遇”是可以寫成敘事詩的。作者沒有這樣寫,正說明唐人更習慣於以抒情詩人的眼光、感情來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創作背景:
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後,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於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
http://so.gushiwen.org/view_1915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