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醫生雜誌
-
2 # 諾諾小闖兒
分享我老公祛溼的例項
常人最容易辨別的溼氣重的表現,一般看兩點:
第一,舌苔厚膩,明顯的脾胃水溼代謝不正常
其二,粘滯,最明顯的就是馬桶沖刷後不乾淨
我按照祛溼健脾的食療,讓我老公服用過三週到一個月,即蓮子,薏仁,芡實,山藥,赤小豆(因為之前他的還有點散),有比較明顯的效果,效果最明顯的是現在成型,不再粘馬桶了。
但是因為現在是夏季,暑溼也比較嚴重,加上工作的關係,沒辦法經常食療。所以舌苔經常還是會比較厚膩。
所以中醫講的,溼最難除。這也說明了後天脾胃的重要性,非一朝一夕能根治。
-
3 # 梅竹凌心
溼氣是中醫所說“風、寒、暑、溼、燥、火”六種致病因素之一,溼久會化熱,出現一些類似上火的症狀,溼重困脾造成脾胃運化良,溼氣遇風成為風溼,繼而還可能影響到心肺、肝膽等,因此中醫上也稱“溼邪”為六邪之首。
溼重最明顯的表現有:1)舌頭看上去胖大,舌頭邊緣有鋸齒(我們常稱此為齒痕舌);2)大便溏稀,常常粘到馬桶上比較難衝乾淨;3)感覺四肢無力身體重,打不起精神懶得動,這種感覺就是中醫裡講的“溼重如裹”;4)陰部或陰囊總是感覺潮溼;5)溼疹
食療祛溼可以用薏米赤小豆湯(利水滲溼)、茯芩糕(健脾和胃)、扁豆(健脾化溼、利尿消腫)、芡實(健脾益胃)等,可以煲湯或是泡水。
祛溼藥劑有:參苓白朮散、平胃散(蒼朮、厚朴、陳皮、甘草、生薑、大棗)、四神湯
按摩人體7個“排溼口”來祛溼:1)腋窩的極泉穴(心經);2)肘窩外側大腸經的曲池穴;3)膝窩委中穴(膀胱經);3)胃經的天樞穴;4)膀胱經上的承山穴;5)胃經上的豐隆穴;6)脾經的合穴陰陵泉
溼氣是中醫理論中致病的“六淫”之一。溼氣重者,常見以下表現:
①看舌頭:舌胖大,兩側有齒痕,舌苔厚膩。
②看大便:大便溏爛,黏滯不爽,馬桶難衝 乾淨。
④看精神狀態:頭腦昏沉,身體困重,整個人懶洋洋的,不願意活動。
⑤看皮疹形態:腫脹、糜爛、滲出明顯。
⑥看瘙癢部位:溼氣重濁,易侵犯人體下部。瘙癢多發於陰囊、小腿、腳部。 常處潮溼環境,過多吃甘甜肥膩之物、生冷瓜果,菸酒不離手等,飲食不當,溼邪內生。
去除體內溼氣,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氣候潮溼、久居溼地、涉水淋雨,溼邪可從外侵襲人體,稱之為外感溼邪。人應當避免在潮溼環境中長久停留,天氣潮溼的時候可以使用抽溼機或吸溼物品降低溼度。
其次,透過食療的方法祛溼,常用的食材有茯苓、赤小豆、薏米、陳皮、扁豆等。
最後,按揉穴位祛溼。 腋窩處有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常按揉,以疏導心經鬱火。 肘窩外側的曲池穴、膕窩中心的委中穴,都是人體關鍵“排汙口”。每週或隔週在肘窩、膕窩處連續拍打5~10分鐘,即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
每天堅持掐揉以下四個穴,至少各10分鐘。 陰陵泉穴:在膝蓋下方,沿著小腿內側骨往上捋,向內轉彎時的凹陷處。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處。 承山穴:小腿後面正中,當伸直小腿和足跟上提時小腿腹肌肉的凹陷處。 豐隆穴:小腿外側膝眼和外踝連線的中點,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脛骨前緣外側1.5寸(中指、食指併攏的兩指寬)。 以上穴位按揉時,有明顯的酸脹感,堅持按揉一段時間後酸脹感減輕,這是溼邪漸散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