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員外
-
2 # 劉一千五
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是要滅亡趙國,所以,趙軍是戰和降都是註定了要死亡的。
戰死更壯烈,戰後降又被殺就悲催了。
如果趙括有糧有水,四十萬趙軍全部戰死,秦軍至少得死二十萬。這是最不濟的演算法。但這支軍降了,被殘殺了。
糧食問題,秦人運輸困難,已堅持不了幾天,沒有更多糧食給降兵。
戰略上講,放虎歸山的事誰也不想幹,這等於秦人自己給自己挖坑。
商鞅變法的兩個亮點和實惠,軍功和農耕。軍功計算靠人頭,或者敵人的耳朵之類。沒這人頭,累死你,戰得渾身是傷也等於零。
-
3 # 番番電影
白起不得已而為之,秦王默許。最後迫於國際輿論壓力,秦王賜死白起。
首先必須理解戰國時期的軍隊,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家族軍隊。七國,七個家族。大家各自忠於自己的主人,忠於自己的將軍,而不會背叛。
首先必須明白,在戰國時代,透過加入政委的角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把俘虜變成我軍,不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說秦王好趙王壞之類的,根本毫無說服力。跟40年代中國的狀況完全不同。當年,直到現在,我們的軍隊是忠於一個信念,而不是忠於某個人,某個家族。這也是當年PLA和常凱申集團軍最本質的差別。常凱申那邊還是一個買辦軍隊組織,非現代化軍隊組織。這也是成建制投降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理解了這一點,再把自己拉回到當時的環境之中。
坑殺四十萬這個數字有很大爭議,因為之前也經歷了多次鏖戰和突圍,這裡暫且說二十萬。
掌握著二十萬成軍之兵,沒法招降、沒法像民夫一樣拉去做苦力,放了,更不可能。放了就等於長平之戰白打了。
要讓長平之戰的戰果能達到最徹底的發揮,就是讓這二十萬趙國降卒永遠消失戰鬥力。
所以,白起選擇了屠殺。
而秦王在白起屠殺之前,也沒有對這二十萬降卒做出任何具體的安排。其實秦王也想到了,屠殺是唯一的選擇,但是他沒法開口。他等著白起去做。
白起,最終做出了這個選擇。
都不是,是全體秦軍的意志。
秦國搞法家耕戰制度,斬首有爵位,爵位可以獲得更多的金錢,土地,奴隸,以及可以免除徭役等好處。可以這麼說,秦軍強大的戰鬥力,很大部分來自秦人對功勳的渴望,也就是對首級的追求。
幾十萬秦人,背井離鄉,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來趙國拼死作戰,圖的是什麼?還不就是那一個個腦袋?現在呢,你們他媽的投降了,你讓秦軍士兵怎麼辦?
沒有腦袋,就沒有軍功,沒有軍功就沒有獎勵。早知道,秦軍作戰,政府只負擔糧食,其他的武器啊,衣服啊什麼的,基本上都是士兵自己掏錢的。再加上離開家這麼久,影響了家庭建設,沒個腦袋傍身,這買賣就是虧本的!搞不好回去要家庭破產的!所以秦軍出發的時候,父母妻子雖然依依不捨,但是也對諄諄囑咐了:不得爵,毋返。意思就是你不看幾個腦袋就別回來了。
這種情況下,趙軍居然投降了!你想想秦軍有多麼憤怒?砸鍋賣鐵找銀行貸款決定下海博一次,你他媽和我說這買賣做不了了?以後你白起再打仗誰還跟你玩命幹?
所以白起必須把趙軍全部殺死。讓他計程車兵能夠有腦袋有軍功可以換取爵位。不然,恐怕還在趙地就要嘯變了。早知道,長平之戰可以說是傾秦舉國之力,國內能拉出來打仗的輕壯一大半都在這裡,你敢忽悠全國一大半輕壯,你大秦國還想不想玩了?商君立柱之後幾百年法家嘔心瀝血建立起來的國家信譽一旦完蛋,秦國的耕戰系統立刻解散,那還玩個屁。
所以,長平趙軍必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