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095351725329

    起興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之一,在《詩經》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對於興的解釋,歷來是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東漢大儒鄭眾認為“興者,託事於物”,而同時期的另一位經學大師鄭玄則認為“興,見今之美,嫌於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唐人孔穎達則參合鄭眾、鄭玄之說法,認為“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南宋的朱熹認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今人則綜合前人之言,認為興是指因某種景物所觸動或激發作者思想感情,並從該景物寫起並連結詩人內心感受和懷念的事,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那麼,《詩經》中“興”的表現手法的大量運用有什麼作用呢?在現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詩經》相關篇目中“興”的藝術表現手法的作用,主要可以總結歸納為下面幾點:

    一、比喻襯托、渲染氣氛的作用

    例如,《周南·關雎》的作者,聽見雎鳩鳥在關關的鳴叫,看到它們在河洲上追求自己的伴侶,詩人便聯想到君子所追求的那位採荇菜的美麗姑娘,就把最近對她的思念和同她談情結婚的幻想,寫成了一首詩。詩歌中“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起興句,便標示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即“君子”追求“淑女”的主題,起到了比喻襯托的作用。再如,《黃鳥》的“交交黃鳥,止於棘,止於楚,止於桑”與下文的子車家的三個兒子為秦穆公殉葬並沒有直接的聯絡,“興”在此起的是提示、渲染氣氛的作用。

    二、寫景敘事的作用

    這類詩歌多是詩人即景生情,觸動心靈而發出的歌唱。例如,初中教材中的《秦風·蒹葭》中的起興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都道出了詩人追求伊人的時間、地點,都用秋水岸邊悽清的秋景作為開端,詩人將所見的客觀景物和自己委婉、惆悵的相思感情澆築在一起,營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三個起興句,為全詩渲染了三幅深秋早上河邊不同時間的背景,生動地描寫了男子等待伊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急切的心情,從而起到了以景寫情、以物寫人的作用。

    三、起加強作品思想感情的作用

    《詩經》中的國風,大都帶有較強的社會色彩,透過興句的運用,會進一步加強這種社會色彩,使得詩歌的思想意義更加突出。例如,《鄘風·相鼠》斥責統治階級的偷食貪婪,愚昧無恥。“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詩人以在高處偷吃的老鼠起興,斥責身處高位的剝削者人不如鼠,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統治者的痛恨,起興句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思想情感。當然,在加強作品思想感情的作用上,興和比有時又有同樣的效果。例如,《氓》中,起興句就是由葉子的鮮嫩而至枯黃,來比喻感情生活的由幸福到痛苦,用自然現象來引出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變化,這裡的“興”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四、起調節韻律、喚起感情的作用

    《詩經》中興句的語言多用摹聲狀物的疊詞,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音韻鏗鏘,和諧悅耳。例如,《桃夭》三章中的興句,都是隨著詩人所看到的桃樹上的花、果、葉三種不同的事物而展開,運用“灼灼其華”、“有賁其實”、“其葉秦秦”三個詩句來修飾渲染,使每章各唱出不同的聲音,使全詩音節優美動聽,流利順口,進而起到喚起感情的作用。在《詩經》中,這樣的興句俯拾皆是。

    總之,《詩經》中興的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讓詩歌增色不少,並與賦、比的藝術表現手法一同構成統一的整體,充分體現了《詩經》偉大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QOO NEO手機是不是有個觸控加速技術?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