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簡介:闕”是人名,“特勤”是突厥貴族子弟的稱號。19世紀末俄國學者發現於今蒙古國呼舒柴達木湖畔。碑文記述後突厥汗國創立者毗伽可汗與其弟闕特勤的事蹟。闕特勤碑是突厥與唐友好關係的歷史見證。
石碑背景:唐朝時期,活躍在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突厥人,曾於公元7-10世紀在漠北豎起多座石碑以記功銘業。其中,內容最豐富和影響最大的即是本文所述的《闕特勤碑》與《毗伽可汗碑》。闕特勤與毗伽可汗為兄弟,在新、舊《唐書》中有記載。《闕特勤碑》立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是毗伽可汗為紀念其弟闕特勤所立。
簡述
《闕特勤碑》碑圭首上鐫刻"故闕特勤之碑"楷書漢字,碑文為唐玄宗御製御書,字型為隸書,十四行,行卅六字,工整而法度森嚴。在碑文中,唐玄宗首先追述了唐與突厥歷代的友好關係,然後強調雙方自玄宗朝確定父子關係後,即呈現了新的和平,碑文所?quot;受逮朕躬,結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載橐,爾無我虞,我無爾詐。"對於唐與突厥的關係,玄宗在碑文結尾以詩為頌:"沙塞之國,丁零之鄉,雄武鬱起,於爾先王,爾君克長,載赫殊方,爾道克順,謀親我唐,孰謂若人,網保延長,高碑山立,垂裕無疆。"碑陰側三面為突厥文,碑文是以毗伽可汗的口氣寫的,表現了毗伽可汗與其弟的深厚感情,文中寫道:"如闕特勤弗在,汝等悉成戰場上的白骨矣。今朕弟闕特勤已死,朕極悲惋。朕眼雖能視,已同盲目,雖能思想,已如無意識。"
截然不同的原因:《闕特勤碑》,唐玄宗御製御書。事見《唐書·突厥傳》雲:“默啜既為拔曳國殘卒所殺,骨咄祿子闕特勤合故部攻殺小可汗及宗族略盡,立其兄默棘連,是為毗伽可汗。默棘連本蕃稱小殺,性仁友,自以立非己功,讓於闕特勤,特勤不敢受,乃嗣位。開元四年,以特勤為左賢王,專制其兵。開元八年,敗拔悉密兵,又敗涼州都督楊敬述,突厥遂大振。九年,天子東巡,強說議調兵備邊,裴光庭不可,說曰:突厥雖請和,難以信結也。其可汗仁而愛人,闕特勤善戰,暾欲谷愈老愈智,李靖、世績流也。十九年,闕特勤卒,使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奉璽詔弔祭,帝為刻辭於碑,仍立廟像,四垣垣圖戰陣狀,詔高手工六人往,繪寫精肖,共國以為未嘗有(曾植眉注云:“《舊唐書》闕特勤卒於開元二十年,毗伽即於是年被弒。又云:‘上自為碑文,刻石為像。’”),默棘連視之心(按:曾植此跋手稿、原鈔、別鈔俱作“必”。《大儒沈子培》附錄此跋作“心”。)悲哽。未幾,(按:二字非《新唐書》原文,曾植節略原文後,加此二字),默棘連卒,帝遣宗正李佺為立廟,詔史官李融文其碑。
”碑在鄂爾昆河側,元之和林路,而《遼史·太祖本紀》所謂古回鶻城之地。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取和林》詩注云:“和林城,苾伽可汗之故地也。太宗於此起萬安宮。城西北七十里有苾伽可汗宮城遺址。城東北有唐明皇開元壬申御製書《闕特勤碑》。唐新舊書書特勤皆作銜勒之勒,誤也。諸突厥遺俗,猶呼 其可汗之子弟為特勤、特謹字。”按:突厥語無可考,而蒙古口語,歷久相沿,可敦之為哈屯,達幹之為答爾罕,葉護之為詳穩為桑昆分想昆,舊語班班可相證合。然則古之所謂特勤,即《元史》之的斤,亦即今蒙語所謂臺吉矣。闕特勤樹立毗伽,專其兵柄。開元十年以後,北邊無警,實賴其功,故玄宗待之,恩禮優隆,迥逾恆等。《全唐文》錄玄宗《吊突厥可汗弟闕特勤書》,有“追念痛惜,何可為懷,今申吊賻,並遣致祭”之語,蓋即呂向等所奉璽書。而此碑不傳,獨耶律雙溪一人見之耳。此碑為考據和林之堅證,得此碑而和林所在,異說紛紛,不待攻而自破矣!
石碑簡介:闕”是人名,“特勤”是突厥貴族子弟的稱號。19世紀末俄國學者發現於今蒙古國呼舒柴達木湖畔。碑文記述後突厥汗國創立者毗伽可汗與其弟闕特勤的事蹟。闕特勤碑是突厥與唐友好關係的歷史見證。
石碑背景:唐朝時期,活躍在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突厥人,曾於公元7-10世紀在漠北豎起多座石碑以記功銘業。其中,內容最豐富和影響最大的即是本文所述的《闕特勤碑》與《毗伽可汗碑》。闕特勤與毗伽可汗為兄弟,在新、舊《唐書》中有記載。《闕特勤碑》立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是毗伽可汗為紀念其弟闕特勤所立。
簡述
《闕特勤碑》碑圭首上鐫刻"故闕特勤之碑"楷書漢字,碑文為唐玄宗御製御書,字型為隸書,十四行,行卅六字,工整而法度森嚴。在碑文中,唐玄宗首先追述了唐與突厥歷代的友好關係,然後強調雙方自玄宗朝確定父子關係後,即呈現了新的和平,碑文所?quot;受逮朕躬,結為父子,使寇虐不作,弓矢載橐,爾無我虞,我無爾詐。"對於唐與突厥的關係,玄宗在碑文結尾以詩為頌:"沙塞之國,丁零之鄉,雄武鬱起,於爾先王,爾君克長,載赫殊方,爾道克順,謀親我唐,孰謂若人,網保延長,高碑山立,垂裕無疆。"碑陰側三面為突厥文,碑文是以毗伽可汗的口氣寫的,表現了毗伽可汗與其弟的深厚感情,文中寫道:"如闕特勤弗在,汝等悉成戰場上的白骨矣。今朕弟闕特勤已死,朕極悲惋。朕眼雖能視,已同盲目,雖能思想,已如無意識。"
截然不同的原因:《闕特勤碑》,唐玄宗御製御書。事見《唐書·突厥傳》雲:“默啜既為拔曳國殘卒所殺,骨咄祿子闕特勤合故部攻殺小可汗及宗族略盡,立其兄默棘連,是為毗伽可汗。默棘連本蕃稱小殺,性仁友,自以立非己功,讓於闕特勤,特勤不敢受,乃嗣位。開元四年,以特勤為左賢王,專制其兵。開元八年,敗拔悉密兵,又敗涼州都督楊敬述,突厥遂大振。九年,天子東巡,強說議調兵備邊,裴光庭不可,說曰:突厥雖請和,難以信結也。其可汗仁而愛人,闕特勤善戰,暾欲谷愈老愈智,李靖、世績流也。十九年,闕特勤卒,使金吾將軍張去逸、都官郎中呂向奉璽詔弔祭,帝為刻辭於碑,仍立廟像,四垣垣圖戰陣狀,詔高手工六人往,繪寫精肖,共國以為未嘗有(曾植眉注云:“《舊唐書》闕特勤卒於開元二十年,毗伽即於是年被弒。又云:‘上自為碑文,刻石為像。’”),默棘連視之心(按:曾植此跋手稿、原鈔、別鈔俱作“必”。《大儒沈子培》附錄此跋作“心”。)悲哽。未幾,(按:二字非《新唐書》原文,曾植節略原文後,加此二字),默棘連卒,帝遣宗正李佺為立廟,詔史官李融文其碑。
”碑在鄂爾昆河側,元之和林路,而《遼史·太祖本紀》所謂古回鶻城之地。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取和林》詩注云:“和林城,苾伽可汗之故地也。太宗於此起萬安宮。城西北七十里有苾伽可汗宮城遺址。城東北有唐明皇開元壬申御製書《闕特勤碑》。唐新舊書書特勤皆作銜勒之勒,誤也。諸突厥遺俗,猶呼 其可汗之子弟為特勤、特謹字。”按:突厥語無可考,而蒙古口語,歷久相沿,可敦之為哈屯,達幹之為答爾罕,葉護之為詳穩為桑昆分想昆,舊語班班可相證合。然則古之所謂特勤,即《元史》之的斤,亦即今蒙語所謂臺吉矣。闕特勤樹立毗伽,專其兵柄。開元十年以後,北邊無警,實賴其功,故玄宗待之,恩禮優隆,迥逾恆等。《全唐文》錄玄宗《吊突厥可汗弟闕特勤書》,有“追念痛惜,何可為懷,今申吊賻,並遣致祭”之語,蓋即呂向等所奉璽書。而此碑不傳,獨耶律雙溪一人見之耳。此碑為考據和林之堅證,得此碑而和林所在,異說紛紛,不待攻而自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