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門』的寫法上面一根橫樑,左右兩邊的兩根立柱是門框,中間是兩塊門板,表達的正是古時門的形狀。〖說文解字〗解釋其為:『門,聞也。從二戶,象形。』段玉裁解釋說:『聞者,謂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玉篇〗稱門為『人之所出入也』,〖博雅〗則說:『門,守也』,是說門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供人出入,二是防守。『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門的含義就是隱蔽深悠、掩飾內裡。後來引申為進出口也稱門,如〖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洞門甚隘。』就是洞門很狹窄的意思。一門之內為一家,所以『門』也能當家或家族講,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汝勿妄言,滅吾門也。』大意是:你不要胡說,當心滅掉我們的家族。從家族之義,又能引申為門類的意思,如〖舊唐書•杜佑傳〗:『書凡九門,計二百卷。』這就是說:這部書分為九個門類,一共有二百卷。
在北方的的口語表達中,『門』還是『門兒』,具體應當怎麼區分?有研究者認為,『門』字要不要加兒化音基本上只取決於門的大小和正式程度。如果是普通的小門,就加上兒化音來讀,比如學校、公園的『東門兒』『西門兒』;如果是正式的城門,就不加,比如『廣安門』『永定門』,等等。但也有少數例外,城門中『東便門兒』『西便門兒』都屬於在城牆拐彎處開的小門,所以談及時也是加『兒』的,而頤和園、故宮裡面的門,雖然小,但因為是有特定含義與作用的門,較為正式,所以都不加『兒』。所以若是在北京說『我要去前門』和『我要去前門兒』,表達的就是截然不同的含義。
民以食為天,以居為安,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門,古往今來門始終與人相伴隨。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門是房屋內外空間分隔的標誌,『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門所象徵的是戶主的地位和資望,甚至成為富貴貧賤、盛衰榮枯的象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漆豪門都是官宦、富貴人家,而在『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臨水稻花香』的山村,老百姓大都扎柴為門,唐代劉長卿『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描寫的就是這樣的畫面。〖詩經·衡門〗中有:『衡門之下,可以棲遲。』這裡衡門即橫門,顏師古注〖漢書〗:『衡門,謂橫一木於門上,貧者之所居也。』賢明之士可以遊息於簡陋的衡門之內,安居若素。『衡門』因此成為隱士所居之地的代稱。
從古至今門不僅是一種現實的物件,更是文化的載體——門的歷史,也是歷史之門:宅門上門神威武,把先民關於神話世界的暢想定格為身披甲冑的模樣;禹鑿龍門、鯉魚跳龍門和七夕天門開的神話傳說,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和人們對超越自我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門風即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每家每戶門口貼著的楹聯,就如同一個視窗,能從中看出一個家庭的文化……此外,威武霸氣的官門,沉穩堅固的城門,各具風情的門樓,婉約秀麗的園林門,獨特的中國建築文化,因門而越發獨特;除夕門上貼春聯與『福』字,上元節張燈祭門,清明門插柳,端午門懸艾菖,冬至門上糯米圓,沿著歲時,許多民俗文化簪在門上,增添一道又一道風景……每一扇門都是一部古書,記載了院落裡的人事沉浮,銘刻了過往裡的興亡晨昏。
門,可以是有形的,如校門、家門、房門;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科學之門、心靈之門、夢想之門;可以是一個起點,也可以是一個終點;可以是一個界限,也可以是一次跨越;可以是一次昇華,更可以是一次騰飛……生活中,總免不了走出一扇門,再去敲開另一扇門。在一扇扇門的穿越中,我們的人生變得豐富而多彩。多少人在一扇扇有形或無形的門面前,停住腳步,縮回舉起的手,而人生正是在勇敢開啟一扇扇門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和圓滿。
在甲骨文中,『門』的寫法上面一根橫樑,左右兩邊的兩根立柱是門框,中間是兩塊門板,表達的正是古時門的形狀。〖說文解字〗解釋其為:『門,聞也。從二戶,象形。』段玉裁解釋說:『聞者,謂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玉篇〗稱門為『人之所出入也』,〖博雅〗則說:『門,守也』,是說門的作用至少有二:一是供人出入,二是防守。『綠衣監使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門的含義就是隱蔽深悠、掩飾內裡。後來引申為進出口也稱門,如〖徐霞客遊記•楚遊日記〗:『洞門甚隘。』就是洞門很狹窄的意思。一門之內為一家,所以『門』也能當家或家族講,如〖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汝勿妄言,滅吾門也。』大意是:你不要胡說,當心滅掉我們的家族。從家族之義,又能引申為門類的意思,如〖舊唐書•杜佑傳〗:『書凡九門,計二百卷。』這就是說:這部書分為九個門類,一共有二百卷。
在北方的的口語表達中,『門』還是『門兒』,具體應當怎麼區分?有研究者認為,『門』字要不要加兒化音基本上只取決於門的大小和正式程度。如果是普通的小門,就加上兒化音來讀,比如學校、公園的『東門兒』『西門兒』;如果是正式的城門,就不加,比如『廣安門』『永定門』,等等。但也有少數例外,城門中『東便門兒』『西便門兒』都屬於在城牆拐彎處開的小門,所以談及時也是加『兒』的,而頤和園、故宮裡面的門,雖然小,但因為是有特定含義與作用的門,較為正式,所以都不加『兒』。所以若是在北京說『我要去前門』和『我要去前門兒』,表達的就是截然不同的含義。
民以食為天,以居為安,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門,古往今來門始終與人相伴隨。古人言『宅以門戶為冠帶』,門是房屋內外空間分隔的標誌,『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門所象徵的是戶主的地位和資望,甚至成為富貴貧賤、盛衰榮枯的象徵。『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朱漆豪門都是官宦、富貴人家,而在『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臨水稻花香』的山村,老百姓大都扎柴為門,唐代劉長卿『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描寫的就是這樣的畫面。〖詩經·衡門〗中有:『衡門之下,可以棲遲。』這裡衡門即橫門,顏師古注〖漢書〗:『衡門,謂橫一木於門上,貧者之所居也。』賢明之士可以遊息於簡陋的衡門之內,安居若素。『衡門』因此成為隱士所居之地的代稱。
從古至今門不僅是一種現實的物件,更是文化的載體——門的歷史,也是歷史之門:宅門上門神威武,把先民關於神話世界的暢想定格為身披甲冑的模樣;禹鑿龍門、鯉魚跳龍門和七夕天門開的神話傳說,反映了探索者的精神和人們對超越自我的渴望、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門風即家風,是一個家庭的風氣,每家每戶門口貼著的楹聯,就如同一個視窗,能從中看出一個家庭的文化……此外,威武霸氣的官門,沉穩堅固的城門,各具風情的門樓,婉約秀麗的園林門,獨特的中國建築文化,因門而越發獨特;除夕門上貼春聯與『福』字,上元節張燈祭門,清明門插柳,端午門懸艾菖,冬至門上糯米圓,沿著歲時,許多民俗文化簪在門上,增添一道又一道風景……每一扇門都是一部古書,記載了院落裡的人事沉浮,銘刻了過往裡的興亡晨昏。
門,可以是有形的,如校門、家門、房門;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科學之門、心靈之門、夢想之門;可以是一個起點,也可以是一個終點;可以是一個界限,也可以是一次跨越;可以是一次昇華,更可以是一次騰飛……生活中,總免不了走出一扇門,再去敲開另一扇門。在一扇扇門的穿越中,我們的人生變得豐富而多彩。多少人在一扇扇有形或無形的門面前,停住腳步,縮回舉起的手,而人生正是在勇敢開啟一扇扇門的過程中,不斷走向成熟和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