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更瘋狂

    “食客”文化興起於春秋,戰國時期達到頂峰,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食客”文化的傳播為那些尋求個人發展機會和有事業追求的人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臺,英雄不問出處,每個人都有機會脫穎而出。在秦朝統一六國後,隨著任官制度的改變,“食客”文化逐漸衰落,但春秋戰國時期食客們展現出的智慧與忠義情懷對後世的影響至今。

    戰國四君子何以聞名?“食客三千”而已!所謂“食客”,也叫“養士”,和現在理解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吃飯的客人,往深裡說就是人才儲備庫。這可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

    戰國四君子的食客都超過三千

    戰國時代,養士已成為上層社會競相標榜的一種時髦風氣。只要是有實力有抱負的國君、權臣,無不以儘可能多地收養門客為榮。趙襄子、魏文侯、趙惠文王、燕昭王、“戰國四公子”、秦相呂不韋、燕太子丹,門下都收養有千人以上的門客,其養士之規模也是春秋時期所不能望其項背的。

    那時候對在權貴家打雜混飯吃的人的稱謂,除了“食客”,還有“門客”和“舍人”,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戰國四君子

    那些寄宿在主人籬下、為主人策劃、奔走的人稱之為食客,“食客”之風起於春秋戰國時期。“客”者依附於主人,主人則負責“養客”,這是一種相互需要的關係。一般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條件好一點的貴族家庭多多少少會養一些“食客”,一是可以裝點門面;二是,不是所有的食客都是吃白食的,有部分食客確確實實能幫主人排憂解難;三是,每個人總會有自己的一技之長,終會有用上的時候。食客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流動性很大, 具有不穩定性。他們的身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有的人經過個人奮鬥上升到士的階層, 有的分化為俠客、刺客、說客、遊民等等。

    我們耳熟能詳的兩個成語就來自於孟嘗君田文的食客。

    “雞鳴狗盜”:孟嘗君出使秦,被昭王扣留,孟嘗君的一食客裝狗鑽入秦營偷出狐白裘獻給昭王妾以說情放孟。孟逃至函谷關時昭王又令追捕。另一食客裝雞叫引眾雞齊鳴騙開城門,孟得以逃回齊(《史記·孟嘗君虞卿列傳》)

    “毛遂自薦”:“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孟嘗君本來不看好毛遂,但覺得他勇氣可嘉,就帶他去了。在與楚王的談判過程中,困難重重。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毛遂身上,“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而上,直視楚王,慷慨陳詞,終於說服楚王聯手出兵抗秦。事後孟嘗君對毛遂大為讚賞,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史記·孟嘗君虞卿列傳》)

    毛遂三寸不爛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蘇秦早年也是窮困潦倒,寄人籬下,四處奔波,偶得燕文公看重,從說服燕、趙結盟開始,合縱連橫,自此人生開掛,最後蘇秦一人身兼六國相職。

    前面說過,這些人很多隻是落魄貴族和俠客勇士,有些人是非常牛逼的,雖然暫時落魄,但脾氣不改當初,當然,孟嘗君對這些人也是夠意思的,也有一個關於孟嘗君與食客的小故事給朋友們分享:

    有一次,孟嘗君像往常一樣和食客們用餐,其中有一個食客很傲氣,認為孟嘗君給他們吃得東西不夠豐盛,就質問孟嘗君。孟嘗君聽了,就讓他看自己到底吃的什麼。那人一看,孟嘗君和自己這些門客所吃得東西竟然是一樣的,他覺得很羞愧,當即就自殺了。這件事被流傳得很廣,許多人都知道了這件事,對孟嘗君也更加嚮往。

    蘇秦,六國封相衣錦榮歸

    “食客”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大放異彩,是列國紛爭的特殊的時局產物。是食客們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檔水產養殖新品種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