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老刀把子5

    送別的典故

    一、楊柳、楊花或柳絮

    古人用楊柳、楊花或柳絮表達離愁別緒,好友送別。《詩經 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

    依。”這是所出現的最早的以楊柳表惜別之情的詩句。

    由於“柳”、“留”諧音,漢代以來,常以折柳相贈來寄託依依惜別之情。漢代有《折楊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的詩。後人就把“灞陵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出處。故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的詩句。柳永《雨霖鈴》中有“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他以“楊柳”表達與戀人分別的傷感之情。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說的是笛聲中《折楊柳》的曲子倒是傳播得很遠,而楊柳青青的春色卻從來不曾看見,以此來表達傷春嘆別的感情。

    鄭谷《柳》:“會得離人無限意,千絲萬絮若春風。”以柳絮表達離別之情。

    古詩中有許多以楊柳表達送別的詩句,這裡不再一一贅述。

    二、春草

    這一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喻離恨。如《楚辭` 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樂府《相和歌辭 `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前半寫草,暗寓送別;後半寫別,不離春草。使“春草”和“別情”相聯絡。開頭實寫,結尾轉為虛擬。本詩以古原上離離的春草形象,寄託了送別友人的深情厚意。

    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以碧草連天,表現離別羈旅之情。

    三、水

    古詩中以水為意象表達送別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寫別情,但仍“不及”汪倫送我時的情誼。再如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那送別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連綿不斷。

    四、春色

    王維在《送沈子福歸江東》中對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在這首詩中作者把對朋友的惜別之情,比作遮擋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鮮,化抽象的感情為具體的意象。

    春草、水、春色都是具體的意象,作者以此來表達具體的情感,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更形象地表達離別之情,彷彿看得見,摸得著。宋丹丹說:“你要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五、送別之地

    中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地方表示送別,此後也就成為專有的送別之地。

    如“長亭”,它是陸上的送別之地。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可見,在中國古典詩歌裡“長亭”已成為陸上的送別之地。

    既然有陸上的送別之地,就有水邊的送別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范成大《橫塘》:“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有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除此,還有謝亭、西樓、勞勞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別之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好夫妻的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