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後導致的關節疼痛首先要檢查x線明確有無骨折,這是最基本的檢查,如果發現關節存在骨折,那麼可能根據骨折的為程度選擇是保守還是手術治療?如果沒有骨頭的問題,那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很多人外傷以後雖然骨骼不會有明顯的x光表現,但是如果檢查會發現存在骨頭的水腫,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微骨折,也就是細小的骨松質骨折。
而且進行受傷以後核磁的檢查,最重要的是可以明確關節內的韌帶以及半月板是否存在損傷。很多膝關節受傷以後留後患都是由於當時僅僅檢查了x線,發現沒有骨折就皆大歡喜了,而忽視了對於關節內軟組織結構尤其是韌帶結構損傷的檢查。如果是一些比較輕的,一度、二度的韌帶損傷,有時自己經過休息也會恢復,但是像前交叉韌帶這樣的重要結構,如果出現了撕裂,當時沒有診斷出來,那麼很有可能在患者受傷以後的3~5年之內,關節會逐漸出現明顯的不穩定,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是非常常見的。
另外核磁檢查也可以發現關節內半月板的損傷,半月板損傷以後,也會導致患者出現蹲起,上下樓梯以及走平路等多種情況下關節的疼痛,嚴重的時候會出現關節的積液。患者檢查x光是根本無法看見半月板是否損傷的,因為半月板是屬於軟骨結構在放射線X光片子上是根本不顯影的。
關節受傷以後,如果經過休養一段時間,不疼了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關節受傷以後,關節內的結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修養,導致疼痛的一些因素已經恢復了,所以不疼了,是代表損傷已經修復了。這種情況就無所謂對恢復利與不利,因為已經是恢復了。
第二,雖然關節內的損傷還是存在著,但是患者由於體質的原因,疼痛不明顯。這裡我們就要引入一個概念,叫做疼痛閾值。代表了一個人對疼痛的忍耐程度,比如用相同的力量去掐一個人,有一個人會痛的撕心裂肺,有一個人會表現的很淡然,這就說明,其中一個人痛閾特別低,而另一個人痛閾特別高。
有人會說痛閾高好,抗疼、忍耐力好!但是這要看在哪種情況,比如像題主這樣已經關節受傷了,但是如果他的痛閾特別高,同樣的傷情別人可能需要休養三週以上才能緩解疼痛,而痛閾高的人,可能只需要一週左右就會對疼痛不敏感了,但是不敏感不代表著傷就好了。明明傷還沒有徹底的癒合,但是患者已經主觀上沒有任何症狀了,患者就會放鬆對疾病警惕有可能會進行一些不應該此時做的動作,比如跑、跳或者長時間的行走,這樣做就會影響傷情的恢復。
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對於比較耐痛的患者往往還是比較重視的,尤其是在運動醫學方面,膝關節受傷以後,比如肌腱的保守治療損傷恢復,就是需要三週左右的時間,有的人比較嬌氣,反而能更好的配合醫生,有的人痛閾太高,受傷後一兩週就不疼了,就開始與醫生做對抗,醫生告訴休息他就非要動,所以越是這樣的人群恢復的越是沒有嬌氣一點的人恢復好(運動醫學領域)。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建議應該要複查關節的核磁,明確是否存在骨挫傷,骨頭傷恢復到什麼樣的程度,明確韌帶是否損傷,韌帶損傷恢復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之後再給患者進行一個正確的指導與勸導,千萬不要因為關節不疼了就掉以輕心,認為問題就不存在了,這樣會有可能給患者自己留下後遺症。
以上就是對題主的回答,如果受傷以後不疼有可能是關鍵的問題徹底恢復了,也有可能是由於個人親身體的原因對疼痛的忍受力比較強,建議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做關節的核磁檢查,明確關節腔的具體情況,之後再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外傷後導致的關節疼痛首先要檢查x線明確有無骨折,這是最基本的檢查,如果發現關節存在骨折,那麼可能根據骨折的為程度選擇是保守還是手術治療?如果沒有骨頭的問題,那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很多人外傷以後雖然骨骼不會有明顯的x光表現,但是如果檢查會發現存在骨頭的水腫,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微骨折,也就是細小的骨松質骨折。
而且進行受傷以後核磁的檢查,最重要的是可以明確關節內的韌帶以及半月板是否存在損傷。很多膝關節受傷以後留後患都是由於當時僅僅檢查了x線,發現沒有骨折就皆大歡喜了,而忽視了對於關節內軟組織結構尤其是韌帶結構損傷的檢查。如果是一些比較輕的,一度、二度的韌帶損傷,有時自己經過休息也會恢復,但是像前交叉韌帶這樣的重要結構,如果出現了撕裂,當時沒有診斷出來,那麼很有可能在患者受傷以後的3~5年之內,關節會逐漸出現明顯的不穩定,導致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這種情況在臨床上是非常常見的。
另外核磁檢查也可以發現關節內半月板的損傷,半月板損傷以後,也會導致患者出現蹲起,上下樓梯以及走平路等多種情況下關節的疼痛,嚴重的時候會出現關節的積液。患者檢查x光是根本無法看見半月板是否損傷的,因為半月板是屬於軟骨結構在放射線X光片子上是根本不顯影的。
關節受傷後不疼,會對恢復不利嗎?關節受傷以後,如果經過休養一段時間,不疼了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關節受傷以後,關節內的結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修養,導致疼痛的一些因素已經恢復了,所以不疼了,是代表損傷已經修復了。這種情況就無所謂對恢復利與不利,因為已經是恢復了。
第二,雖然關節內的損傷還是存在著,但是患者由於體質的原因,疼痛不明顯。這裡我們就要引入一個概念,叫做疼痛閾值。代表了一個人對疼痛的忍耐程度,比如用相同的力量去掐一個人,有一個人會痛的撕心裂肺,有一個人會表現的很淡然,這就說明,其中一個人痛閾特別低,而另一個人痛閾特別高。
有人會說痛閾高好,抗疼、忍耐力好!但是這要看在哪種情況,比如像題主這樣已經關節受傷了,但是如果他的痛閾特別高,同樣的傷情別人可能需要休養三週以上才能緩解疼痛,而痛閾高的人,可能只需要一週左右就會對疼痛不敏感了,但是不敏感不代表著傷就好了。明明傷還沒有徹底的癒合,但是患者已經主觀上沒有任何症狀了,患者就會放鬆對疾病警惕有可能會進行一些不應該此時做的動作,比如跑、跳或者長時間的行走,這樣做就會影響傷情的恢復。
所以我們在臨床上對於比較耐痛的患者往往還是比較重視的,尤其是在運動醫學方面,膝關節受傷以後,比如肌腱的保守治療損傷恢復,就是需要三週左右的時間,有的人比較嬌氣,反而能更好的配合醫生,有的人痛閾太高,受傷後一兩週就不疼了,就開始與醫生做對抗,醫生告訴休息他就非要動,所以越是這樣的人群恢復的越是沒有嬌氣一點的人恢復好(運動醫學領域)。
這對題主的情況,怎麼辦?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建議應該要複查關節的核磁,明確是否存在骨挫傷,骨頭傷恢復到什麼樣的程度,明確韌帶是否損傷,韌帶損傷恢復到了一個什麼樣的程度?之後再給患者進行一個正確的指導與勸導,千萬不要因為關節不疼了就掉以輕心,認為問題就不存在了,這樣會有可能給患者自己留下後遺症。
以上就是對題主的回答,如果受傷以後不疼有可能是關鍵的問題徹底恢復了,也有可能是由於個人親身體的原因對疼痛的忍受力比較強,建議如果不放心的話,可以做關節的核磁檢查,明確關節腔的具體情況,之後再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