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866256266628

    2000年版《寧晉縣誌》(寧晉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張楓林總編 ,中華書局2000年出版 )76頁:清善橋在紀昌莊東南4公里處。相傳,清初,有人從外地遷來,依滹沱河上一座橋建村,名橋上村,後來北面的野頭莊改名清善頭,橋上村隨之改今名,但至今附近村民口語仍以“橋上”相稱。

    這個記載可靠嗎?清善橋最早源於何時呢?

    考析《隆慶趙州志》記載的野上村

    清善橋《孫氏家譜》:“順治十一年,由侯家佐村遷移至清善橋村。”這個記載也比《寧晉縣誌》的記載具體的多。實際上,清善橋明代中期已經成村。清善橋原名野上村。明《隆慶趙州志》寧晉縣分志:“野上村渡,野莊頭渡口,俱在縣東。”因為原來是渡口,因此才建橋以方便通行。這也是清善橋村的最早記載,也由此可見清善橋的歷史並不晚於清善頭村。同時也足以證明,清善頭原名“野莊頭” 而不是“野頭莊”。《寧晉地名志》:“清善頭在紀昌莊東偏南3公里處。清順治初年,此村常出人命,稱野頭莊。”明顯寫錯了。

    《隆慶趙州志》這一記載,把清善橋的歷史起源提前了一百多年。隆慶(公元1567年——公元1572年)是明朝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的年號,《隆慶趙州志》最早的是隆慶元年(1567)刻本,而《隆慶趙州志》寧晉縣分志部分依據的是嘉靖四十年《寧晉縣誌》。《內閣藏書目錄》 (適園叢書本)卷之七;“《寧晉縣誌》,嘉靖辛酉教諭胡向等修。”1561年是明世宗嘉靖四十年辛酉年,康熙是清朝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熙元年是1662年,兩者相差近百年。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這也比《寧晉地名志》新版《寧晉縣誌》的傳說可靠的多。

    “清善頭橋”:《畿輔通志》的一處錯誤

    欽定四庫全書《畿輔通志》卷二十九《寧晉縣義學》:“一在清善頭橋。已上俱康熙五十四年建。”“清善頭橋”寫錯了,或者清善頭,或者清善橋,因為清善橋的歷史並不晚於清善頭村,清善橋原名“野上村”,清善頭原名“野莊頭”,透過上述的考證寧晉縣歷史上無“清善頭橋”。

    “清善橋”村名源於何時

    為何“野上村”改名“清善橋”?“ 野莊頭”改名“清善頭”?上述兩村改名於何時?

    清善, 美好。《易·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唐)孔穎達疏:“化風俗,使清善。”清代乾隆年間,據說清善橋是當年乾隆給題的名,乾隆路過清善橋的傳說,至今為村民口耳相傳,津津樂道。有的農戶影壁牆上刻有首乾隆題詩:

    水傍美景主月圓,羚羊無尾草口連。

    橋姓一旁栽有樹,寸木顛倒是家園。

    乾隆御題。

    李蘇現

    相傳,乾隆下江南,從此路過,有條大河(即滹沱河)擋住了去路,見此情景,清善橋的“傻老民”背起乾隆過了河。為了感謝“傻老民”的義舉,乾隆賞賜他一塊田地,命和珅承辦,因此至今有“和珅地”的傳說。和珅地在村西、沙河以西,與營臺交界,後來有人挖出過石碑,又埋地下了。營臺掙地,曾為“和珅地”打官司,結果仍歸清善橋村所有。為啥打官司,只因和珅劃地時是曲裡拐彎劃的。

    東橋和西橋:應為“橋東和橋西”

    當地民謠:“東橋和西橋,中間夾著鄭家窯。”東橋指橋河,西橋就是清善橋。這座橋現在在哪兒呢,有待於具體考證。

    橋河又名橋下村,清善橋又名橋上村,據此分析,橋在兩村中間無疑。又據橋河之名,滹沱河在橋河村的可能性較大。

    又因為橋河又名橋下村、清善橋又名橋上村的緣故,“東橋和西橋”,其實應該稱為“橋東和橋西”才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三沒有體育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