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156776498399

    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簡單地說,就是“1+1>2”的效應。協同效應可分外部和內部兩種情況,外部協同是指一個叢集中的企業由於相互協作共享業務行為和特定資源,因而將比作為一個單獨運作的企業取得更高的贏利能力;內部協同則指企業生產,營銷,管理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整體效應。 協同效應原本為一種物理化學現象,又稱增效作用,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組分相加或調配在一起,所產生的作用大於各種組分單獨應用時作用的總和。 而其中對混合物產生這種效果的物質稱為增效劑(synergist)。協同效應常用於指導化工產品各組分組合,以求得最終產品效能增強。 1971年,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提出了協同的概念,1976年系統地論述了協同理論,並發表了《協同學導論》等著作。協同論認為整個環境中的各個系統間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係。社會現象亦如此,例如,企業組織中不同單位間的相互配合與協作關係,以及系統中的相互干擾和制約等。 一個企業可以是一個協同系統,協同是經營者有效利用資源的一種方式。這種使公司整體效益大於各個獨立組成部分總和的效應,經常被表述為“1+1>2”或“2+2=5”。安德魯·坎貝爾等(2000)在《戰略協同》一書中說:“通俗地講,協同就是‘搭便車’。當從公司一個部分中積累的資源可以 透過橫向關聯取得協同效應 被同時且無成本地應用於公司的其他部分的時候,協同效應就發生了”。他還從資源形態或資產特性的角度區別了協同效應與互補效應,即“互補效應主要是透過對可見資源的使用來實現的,而協同效應則主要是透過對隱性資產的使用來實現的”。蒂姆·欣德爾(2004)概括了坎貝爾等人關於企業協同的實現方式,指出企業可以透過共享技能、共享有形資源、協調的戰略、垂直整合、與供應商的談判和聯合力量等方式實現協同。 20世紀60年代美國戰略管理學家伊戈爾·安索夫(H. Igor Ansoff)將協同的理念引入企業管理領域,協同理論成為企業採取多元化戰略的理論基礎和重要依據。Igor Ansoff (1965 )首次向公司經理們提出了協同戰略的理念,他認為協同就是企業透過識別自身能力與機遇的匹配關係來成功拓展新的事業,協同戰略可以像紐帶一樣把公司多元化的業務聯結起來,即企業透過尋求合理的銷售、運營、投資與管理戰略安排,可以有效配置生產要素、業務單元與環境條件,實現一種類似報酬遞增的協同效應,從而使公司得以更充分地利用現有優勢,並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安索夫在《公司戰略》一書中,把協同作為企業戰略的四要素之一,分析了基於協同理念的戰略如何可以像紐帶一樣把企業多元化的業務有機聯絡起來,從而使企業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優勢開拓新的發展空間。多元化戰略的協同效應主要表現為:透過人力、裝置、資金、知識、技能、關係、品牌等資源的共享來降低成本、分散市場風險以及實現規模效益。哈佛大學教授莫斯·坎特(R. Moss Kanter)甚至指出:多元化公司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獲取協同效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腳後跟內側有一塊像老繭一樣厚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