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木人魚
-
2 # 青山不老松24
清明節快到了,過逝的老人需要祭拜,這不僅代表著對逝者的感恩懷念,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根的延續!
-
3 # 靜月舒雲
華人世世代代的傳統認知都是: “死者為大”。所以,清明祭奠上墳.燒香.燒紙錢.擺供果.叩拜先人,首先就是一種“敬畏死者”的心理驅使行為: 祈福已故長輩或家人,能在地下“安眠.安心”,不再“惦記.回訪”原家人,故而也讓活著的家人安好無憂……這也是民族傳統風格非常被重視的“親情禮儀”之一形式,應該給予理解.尊重.和保護……否則,民間過清明節的“主要意義”,於家族親情間的“紐帶連線”作用就會被打折了,造成了當今世界“親情日漸丟失”就是必然的了……個見回答。[戴口罩]
-
4 # 夢兒286127988
我認為應該祭拜。
因為祭奠爺爺,奶奶,姥爺,姥姥。或者父母親人,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懷念,是一種思念的寄託。
他們給了我們生命,同時為我們的成長,為我們過上好日了,可以說奉獻了一生。在他們生前,由於生活的大小事情,並不是都盡人意,再加上我們小,生活閱歷淺,沒少讓他們操心,生氣。俗話說的好:不養兒,不知父母恩。我們經歷了生活,有了閱歷,才懂,世上最愛我們,最無私的愛,就是父母的愛。有的父母,還沒有等到兒女盡孝,就油盡燈枯,離我們而去了,在我們心中留下無盡們遺撼。用祭拜寄託我們的哀思,減少我們的遺撼。所以應該祭拜逝去的親人。
-
5 # 美美236261211
聽人說過清明節是鬼過年不知道是真是假?凡人幫他們掛紙在魂石上是他們過年的隊聯,燒的紙錢就是他們用的錢,假如不給他們燒紙錢他們生活很苦啊?我覺的應該是尊重和懷願死者
-
6 # 使用者歸鄉
又到一年清明節,上到國家公祭軒轅皇帝,革命烈士,下到老百姓。
我們這裡聽媽媽說是前三後四,即二月清明祭在後,三月清明祭在前,正清明的前一天即寒食節,媽媽在堅持吃寒食的。
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寒食節,兩千多年了,就沒有間斷過,並傳遍華夏大地。凡是華夏子孫,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這一天快到來,都要趕回來祭祖的,緬懷祖先的不易,激勵後人奮發圖強,有什麼心願來到墳前,祈禱祖先保佑,取得成功了,告慰祖先,即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要堅持下去,想想祖先,展望未來,我們的民族強大一定會實現!
-
7 # 對朋友為信對國家為忠
清明祭祖,是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我們來到這世間,安身立命,擁有自己的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
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遊萬仞是
傳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種精神。
有傳承和發揚光大是種族的興旺,
如果沒有傳承沒有發揚和光大那就是種族的衰忘!
回覆列表
我覺得應該祭拜。
清明節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後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後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後卻發現介子推揹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並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以寒食後一天為清明。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清明節已經超出節氣的意義,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各地都發展出了不同習俗,而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從唐朝開始,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頭百姓,都要在這一節日祭拜先人亡魂。掃墓時首先要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
這種儀式,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古人認為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後代的興衰禍福有著密切聯絡,所以培墓是極為重要的祭奠儀式。
所以我覺得祭拜既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自己家族的傳承,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