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鄭)姓主體出於周宣王之弟姬友(鄭桓公)的封地鄭國。鄭國最早出於奠部族,商王武丁封兒子子奠於“北鄭”,建立了子姓奠(鄭)國,後遷徙至“南鄭”,被姜姓取代。西周時期,周宣王封弟姬友于“西鄭”,建立了姬姓鄭國,又遷徙至“南鄭。春秋初期,鄭武公遷姬姓鄭國於“東鄭”的虢鄶之地,不斷擴張,發展成為春秋大國。公元前375年,被南韓所滅。姬姓鄭國傳19世23君,有國 431年。鄭國滅亡後,皇室及臣民以國為氏,稱鄭氏。目前鄭姓在中國為第二十一大姓。鄭姓人口約為936萬,約佔大陸總人口的0.78 % 。
(一)鄭姓的起源
1、源於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又稱鄭父,奠(鄭)國(河南濮陽市西南)為商朝一個方國,史稱“北鄭”。後又遷至拾(陝西渭南市華州區畢家鄉北拾村),史稱“南鄭”。奠是用酒祭祀之意。商代末期,子姓鄭國為周文王所滅,子姓鄭人以國為氏,稱鄭氏。
2、源於姜姓
出自姜太公之後。周文王封呂尚(姜太公)之孫鄭井叔於西鄭(陝西鳳翔縣)一帶,建立姜姓鄭國,以監管子姓鄭(奠)國遷至的遺族。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陝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亡。姜姓鄭人以國為氏,稱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3、源於姬姓
出自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是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南韓所滅。鄭國皇室及臣民以國為氏,稱鄭氏。
《姓觹》、《姓苑》載:周宣王封母弟於鄭,子孫以國為氏。
《元和姓繤》載:鄭氏,周厲王少子受封於鄭,是為桓公。在畿內,今華州鄭縣是也。威公生武公,與晉文公夾輔平王東遷於洛。鄭徙溱、洧之間,謂之新鄭。
4、源於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1)北韓族改漢姓鄭氏:北韓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2)蒙古族改漢姓鄭: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蒙古族寶裡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3)裕固族改漢姓鄭氏: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於繁複,後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4)哈尼族改漢姓鄭氏: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不斷的改漢姓為鄭氏。
(5)滿族改漢姓鄭氏: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佔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瀋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
鄭(鄭)姓主體出於周宣王之弟姬友(鄭桓公)的封地鄭國。鄭國最早出於奠部族,商王武丁封兒子子奠於“北鄭”,建立了子姓奠(鄭)國,後遷徙至“南鄭”,被姜姓取代。西周時期,周宣王封弟姬友于“西鄭”,建立了姬姓鄭國,又遷徙至“南鄭。春秋初期,鄭武公遷姬姓鄭國於“東鄭”的虢鄶之地,不斷擴張,發展成為春秋大國。公元前375年,被南韓所滅。姬姓鄭國傳19世23君,有國 431年。鄭國滅亡後,皇室及臣民以國為氏,稱鄭氏。目前鄭姓在中國為第二十一大姓。鄭姓人口約為936萬,約佔大陸總人口的0.78 % 。
(一)鄭姓的起源
1、源於子姓
出自商王武丁之子子奠之後。子奠又稱鄭父,奠(鄭)國(河南濮陽市西南)為商朝一個方國,史稱“北鄭”。後又遷至拾(陝西渭南市華州區畢家鄉北拾村),史稱“南鄭”。奠是用酒祭祀之意。商代末期,子姓鄭國為周文王所滅,子姓鄭人以國為氏,稱鄭氏。
2、源於姜姓
出自姜太公之後。周文王封呂尚(姜太公)之孫鄭井叔於西鄭(陝西鳳翔縣)一帶,建立姜姓鄭國,以監管子姓鄭(奠)國遷至的遺族。史稱“西鄭”,故城在今陝西鳳翔縣。周穆王奪西鄭為下都,姜姓鄭國亡。姜姓鄭人以國為氏,稱奠井氏,或為鄭井氏,亦即鄭氏。
3、源於姬姓
出自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地鄭國,是為鄭桓公。公元前375年,鄭國被南韓所滅。鄭國皇室及臣民以國為氏,稱鄭氏。
《姓觹》、《姓苑》載:周宣王封母弟於鄭,子孫以國為氏。
《元和姓繤》載:鄭氏,周厲王少子受封於鄭,是為桓公。在畿內,今華州鄭縣是也。威公生武公,與晉文公夾輔平王東遷於洛。鄭徙溱、洧之間,謂之新鄭。
4、源於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1)北韓族改漢姓鄭氏:北韓半島上的新羅國第三代國王樸儒理執政時期,開始仿漢制分封授姓,其中的珍支部被封鄭氏。
(2)蒙古族改漢姓鄭: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蒙古族寶裡吉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鄭氏、寶氏、李氏、吉氏等;蒙古族正訥魯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
(3)裕固族改漢姓鄭氏:裕固族增斯恩氏,原稱增斯恩氏、贈坷斯氏,因姓氏過於繁複,後多簡化成漢姓為鄭氏。
(4)哈尼族改漢姓鄭氏:明朝弘治初年,知府陳晟把《百家姓》中開始兩句的“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八個姓氏分別讓當地的土司使用,哈尼族從此才有了鄭氏。後來,一些哈尼族人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不斷的改漢姓為鄭氏。
(5)滿族改漢姓鄭氏:滿族濟禮氏,亦稱紀里氏,世居駑宜(今俄羅斯薩哈林島)、長白山區、佔尼河(今吉林梨樹葉赫河支流)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鄭佳氏,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逐漸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瀋陽,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鄭氏;弼嚕氏,亦稱碧魯氏、必祿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烏喇(今吉林永吉)、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黑龍江沿岸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