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古學家研究,早在公元前1800至2000年時就有人類吸菸的記載。 1492年哥倫布的兩個船員傑雷茲和託瑞斯發現古巴土人點燃幹煙並吸其冒出的煙,傑雷茲試著吸了起來,他成為歐洲第一吸菸者。 1518年,西班牙探險家發現阿滋特克人和瑪雅人用空蘆葦吸菸草,西班牙人也學著吸起來,第一支捲菸就這樣產生了。 1612年,約翰·羅爾弗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種植了第一畝用於商業的菸草。 1843年,法國菸草經營商開始生產西班牙式菸捲,並以法文正式命名為“cigarette”,英文香菸一詞由此而來。 1881年,一種日生產120000支菸卷的捲菸機獲發明專利,在這之前菸捲都是用手工製作的。 1924年,美國《讀者文摘》第一次發表文章,提醒人們注意吸菸有害健康。 1966年,美國香菸包裝上開始印有新標誌:當心!吸菸有害健康。 香菸業給美華人提供了230萬人次就業機會,這批人又給醫療、消防、洗衣、製藥等行業帶來更多的謀職機遇。 考古學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帕羅城發現,在公元650年,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寬大的菸葉和菸斗並列在一起,並有吸剩的菸灰。這些遺物,經儀器分析,含有菸鹼,推斷為菸草的葉子。 考古學家也曾在墨西哥馬德雷山中一個海拔4000英尺的山洞裡,發現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菸斗,經放射性測量, 證明是700年以前的產物。果真如此,不僅比哥倫布的發現要早200多年,而且真可以稱得上是現代捲菸的始祖了。不過,這一歷史奇蹟還有待於考古學家的進一步考證。檳榔最早由印度傳入,從幾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即開始流行,鼎盛於太公王朝時代,當時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熱衷此道。在宮廷裡,吃檳榔是一項高雅的活動,有專門的各種精緻器皿和“侍檳榔官”一職,服侍王公后妃吃檳榔。我想這有些類似於今天有錢人抽雪茄吧。 (附)--- 檳榔是棕櫚科植物,英文名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中國主要生長在海南、臺灣等熱帶近海的地方。檳榔的種子,有仁頻、賓門等多種稱謂。自古以來檳榔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因古時敬稱貴客為“賓”、為“郎”,“檳榔”的美譽由此得來。海南待客有 “茶,煙,酒,檳”等四種等級,檳榔只有在迎貴賓,婚慶等重大節日才擺上筵席,可見其地位。目前隨著檳榔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越來越多朋友的喜愛,檳榔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了。 檳榔也是中國四大南藥之一。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藥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藥用效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即使墨客騷人對檳榔也情有獨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就曾寫過“紅潮登頰醉檳榔”的佳句。鮮食檳榔有一種“飢能使人飽,飽可使人飢”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時則氣盛如飽,飯後食之則易於消化,可謂人間仙果。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檳榔有“下水腫、通關節、健脾調中、治心痛積聚”等諸多病症。不僅如此,檳榔還有治青光眼、 血壓增高、驅蟲等症的效果。 嚼檳榔的歷史亦應是相當悠久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紅潮登頰醉檳榔”之句。明代李時珍對檳榔則有詳盡的描述:“檳榔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但性不耐霜寒,故不得北植。”性不耐霜寒,不得北植,所以,海南及嶺南是檳榔的發源地。古書《山海經》中還曾有“黑齒國”的記載,即因檳榔的汁液呈紫紅色,嚼檳榔日久會使人牙齒變黑。檳榔西施。他們不是兄弟!
據考古學家研究,早在公元前1800至2000年時就有人類吸菸的記載。 1492年哥倫布的兩個船員傑雷茲和託瑞斯發現古巴土人點燃幹煙並吸其冒出的煙,傑雷茲試著吸了起來,他成為歐洲第一吸菸者。 1518年,西班牙探險家發現阿滋特克人和瑪雅人用空蘆葦吸菸草,西班牙人也學著吸起來,第一支捲菸就這樣產生了。 1612年,約翰·羅爾弗在美國弗吉尼亞州種植了第一畝用於商業的菸草。 1843年,法國菸草經營商開始生產西班牙式菸捲,並以法文正式命名為“cigarette”,英文香菸一詞由此而來。 1881年,一種日生產120000支菸卷的捲菸機獲發明專利,在這之前菸捲都是用手工製作的。 1924年,美國《讀者文摘》第一次發表文章,提醒人們注意吸菸有害健康。 1966年,美國香菸包裝上開始印有新標誌:當心!吸菸有害健康。 香菸業給美華人提供了230萬人次就業機會,這批人又給醫療、消防、洗衣、製藥等行業帶來更多的謀職機遇。 考古學家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帕羅城發現,在公元650年,印第安人居住的洞穴中,有寬大的菸葉和菸斗並列在一起,並有吸剩的菸灰。這些遺物,經儀器分析,含有菸鹼,推斷為菸草的葉子。 考古學家也曾在墨西哥馬德雷山中一個海拔4000英尺的山洞裡,發現一支空心草杆中塞有菸斗,經放射性測量, 證明是700年以前的產物。果真如此,不僅比哥倫布的發現要早200多年,而且真可以稱得上是現代捲菸的始祖了。不過,這一歷史奇蹟還有待於考古學家的進一步考證。檳榔最早由印度傳入,從幾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即開始流行,鼎盛於太公王朝時代,當時上至皇帝,下到平民,都熱衷此道。在宮廷裡,吃檳榔是一項高雅的活動,有專門的各種精緻器皿和“侍檳榔官”一職,服侍王公后妃吃檳榔。我想這有些類似於今天有錢人抽雪茄吧。 (附)--- 檳榔是棕櫚科植物,英文名為Areca, Betelnut, Pinang。在中國主要生長在海南、臺灣等熱帶近海的地方。檳榔的種子,有仁頻、賓門等多種稱謂。自古以來檳榔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因古時敬稱貴客為“賓”、為“郎”,“檳榔”的美譽由此得來。海南待客有 “茶,煙,酒,檳”等四種等級,檳榔只有在迎貴賓,婚慶等重大節日才擺上筵席,可見其地位。目前隨著檳榔種植面積的擴大和越來越多朋友的喜愛,檳榔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消費中了。 檳榔也是中國四大南藥之一。檳榔果實中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脂肪、檳榔油、生物鹼、兒茶素、膽鹼等成分。檳榔具有獨特的御瘴功能,是歷代醫家治病的藥果,又有“洗瘴丹”的別名。因為瘴癘之症,一般都同飲食不規律、氣滯積結有關,而檳榔卻能下氣、消食、祛痰,所以在藥用效能上被人們廣泛關注。即使墨客騷人對檳榔也情有獨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就曾寫過“紅潮登頰醉檳榔”的佳句。鮮食檳榔有一種“飢能使人飽,飽可使人飢”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時則氣盛如飽,飯後食之則易於消化,可謂人間仙果。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檳榔有“下水腫、通關節、健脾調中、治心痛積聚”等諸多病症。不僅如此,檳榔還有治青光眼、 血壓增高、驅蟲等症的效果。 嚼檳榔的歷史亦應是相當悠久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有“紅潮登頰醉檳榔”之句。明代李時珍對檳榔則有詳盡的描述:“檳榔子既非常,木亦特異,大者三圍,高者九丈……但性不耐霜寒,故不得北植。”性不耐霜寒,不得北植,所以,海南及嶺南是檳榔的發源地。古書《山海經》中還曾有“黑齒國”的記載,即因檳榔的汁液呈紫紅色,嚼檳榔日久會使人牙齒變黑。檳榔西施。他們不是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