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豬奇奇

    比目魚是蝶形目約600多種卵圓形扁平魚類的統稱,又叫獺目魚。比目魚常見於熱帶到寒帶水域,主要是海洋生產,生活在深度的海水中,但有些則生活在淡水中。

    比目魚是一種食肉性魚類,身體經常埋於泥沙中。有的比目魚能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體色,比目魚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就是兩眼完全在頭的一側;另一特徵為體色,有眼的一側有顏色,但下面無眼的一側為白色。其他特徵為沿背腹緣分別具長形的背、臀鰭。鰈科100種,一般兩眼位於右側。鮃科約200種,兩眼均在身體左側。其他主要科有鰨科和舌鰨科。比目魚的體型各異,小型種僅長約10公分,而最大的大西洋大比目魚可長達2公尺,重325公斤。比目魚也是很名貴的食用魚,如:大比目魚和大菱鮃。

    比目魚的種類很多,僅中國海域就有50多種。人們把兩眼位於身體左側者叫鮃、鰨,兩眼位於右側者叫鰈和舌鰨。

    比目魚常棲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別適於在海床上的底棲生活。由於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顏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比目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不同種類的比目魚眼睛移動的路線和方法是不同的,鮃科的兩眼長在左側,鰈科和鰨科的兩眼卻長在右側。比目魚的頭骨是軟骨構成的。當比目魚的眼睛開始移動時,比目魚兩眼間的軟骨先被身體吸收。這樣,眼睛的移動就沒有障礙了。比目魚眼睛的移動是比目魚的體內構造和器官也發生了變化。比目魚已經不適應漂浮生活,只好橫臥海底了。

    比目魚是名貴的海產。漁業上把它叫做牙鮃。牙鮃的身體一般長25釐米到50釐米,最大的牙鮃有70釐米。牙鮃會根據季節的更替,做短距離的叢集洄游。在中國沿海,牙鮃有廣泛的分佈。黃海、渤海的漁民們用海底曳網捕撈牙鮃。新鮮的牙鮃可以食用或者製作成罐頭,牙鮃的肝臟還可以提煉魚肝油。

    比目魚的兩眼而往哪個方向發展不是隨心所欲地安排的,而是一代代遺傳下來的。正常的,在身體左右側是對稱的。但隨著慢慢長大,比目魚也學著它們長輩的樣子,沉到海底,時常將身體埋藏在沙子裡,於是兩隻眼睛就漸漸移到身體一側,這樣對兩眼露出沙外觀察動物十分方便;身體朝上的一側顏色變得和周圍環境如沙石等的顏色相似,便於偽裝;但只要受到觸動,身體就會上下波動快速游到另一個地方,一轉眼又把身體埋進沙裡了。比目魚一直生活在海底,這就為它們捕食提供了各種便利的條件。比目魚將身體埋於沙中,伺機捕食各種小魚、貝烏賊或其他小動物。

    關於比目魚的解釋很多,其實古人對比目魚的認識是有誤的,《爾雅?釋地》中說:“東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吳都賦》中又說:“雙則比目,片則王餘。”(注曰:“比目魚,東海所出。王餘魚,其身半也。俗雲:越王鱠魚未盡,因而以其半棄於水中為魚,遂無其一面,故曰王餘也。”)

    古人之所以將這種魚成為比目魚,就是因為它“狀如牛脾,鱗細,紫黑色,一眼,兩片相合乃得行,故稱比目魚。”前面已經說了,比目魚確實是一側有眼,一側無眼的怪魚,但並非只有一隻眼,而是兩隻眼貼近在一邊,說它“兩片相合乃得行”更是大錯特錯了。

    在中國,比目魚是象徵忠貞愛情的奇魚。在古代就有許多的詩人留下了許多吟誦比目魚的佳句:“鳳凰雙棲魚比目”、“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等等,清代著名戲劇家李漁曾著有一部描寫才子佳人愛情故事的劇本,其名就叫《比目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拿到20000分所用場數最少的十個人,你猜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