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分為沙漠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中段由敦煌至蔥嶺或怛羅斯,西段由蔥嶺至羅馬。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三條:1、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北韓、日本。2、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3、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岸。
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其中,長安以西又分3線:
1、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2、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3、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幹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或怛羅斯(今哈薩克的江布林城)。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裡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
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臺(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
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係複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1、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林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2、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3、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裡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泉州、番禺(今廣州)、明州(今寧波)、揚州、登州(今蓬萊)、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
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1、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北韓、日本。
2、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3、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
絲綢之路分為沙漠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沙漠絲綢之路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中段由敦煌至蔥嶺或怛羅斯,西段由蔥嶺至羅馬。海上絲綢之路主要有三條:1、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北韓、日本。2、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3、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岸。
沙漠綠洲絲路是北方絲路的主幹道,全長7000多公里,分東、中、西3段。東段自長安至敦煌,其中,長安以西又分3線:
1、北線由長安,沿渭河至虢縣(今寶雞),過汧縣(今隴縣),越六盤山固原和海原,沿祖厲河,在靖遠渡黃河至姑臧(今武威),路程較短,沿途供給條件差,是早期的路線。
2、南線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狄道(今臨洮)、枹罕(今臨夏),由永靖渡黃河,穿西寧,越大斗拔谷(今偏都口)至張掖。
3、中線與南線在上邽分道,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南線補給條件雖好,但繞道較長,因此中線後來成為主要幹線。
南北中三線會合後,由張掖經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敦煌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或怛羅斯(今哈薩克的江布林城)。
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庭(今吐魯番),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今喀什)為北道。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黑海、鹹海間)。北道上有兩條重要岔道:一是由焉耆西南行,穿塔克拉瑪干沙漠至南道的於 闐;一是從龜茲(今庫車)西行過姑墨(阿克蘇)、溫宿(烏什),翻拔達嶺(別壘裡山口),經赤谷城(烏孫首府),西行至怛羅斯。
由於南北兩道穿行在白龍堆、哈拉順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條件惡劣,道路艱難。東漢時在北道之北另開一道,隋唐時成為一條重要通道,稱新北道。原來的漢北道改稱中道。新北道由敦煌西北行,經伊吾(哈密)、蒲類海(今巴里坤湖)、北庭(吉木薩爾)、輪臺(半泉)、弓月城(霍城)、砕葉(托克瑪克)至怛羅斯。
西段:蔥嶺(或怛羅斯)至羅馬。絲路西段涉及範圍較廣,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和歐洲,歷史上的國家眾多,民族關係複雜,因而路線常有變化,大體可分為南、中、北3道:
1、南道由蔥嶺西行,越興都庫什山至阿富汗喀布林後分兩路,一西行至赫拉特,與經蘭氏城而來的中道相會,再西行穿巴格達、大馬士革,抵地中海東岸西頓或貝魯特,由海路轉至羅馬;另一線從白沙瓦南下抵南亞。
2、中道(漢北道)越蔥嶺至蘭氏城西北行,一條與南道會,一條過德黑蘭與南道會。
3、北新道也分兩支,一經鈸汗(今費爾干納)、康(今撒馬爾罕)、安(今布哈拉)至木鹿與中道會西行;一經怛羅斯,沿錫爾河西北行,繞過鹹海、裡海北岸,至亞速海東岸的塔那,由水路轉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林)。
海上絲路起於秦漢,興於隋唐,盛於宋元,明初達到頂峰,明中葉因海禁而衰落。海上絲路的重要起點有泉州、番禺(今廣州)、明州(今寧波)、揚州、登州(今蓬萊)、劉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絲路起點可能有兩處乃至更多。規模最大的港口是廣州和泉州。廣州從秦漢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商港。明清實行海禁,廣州又成為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泉州發端於唐,宋元時成為東方第1大港。
歷代海上絲路,亦可分三大航線:
1、東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北韓、日本。
2、南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東南亞諸國。
3、西洋航線由中國沿海港至南亞、阿拉伯和東非沿海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