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不透所以信

    頭天晚上就盤算好了:天不明就起床,趁涼快趕緊把小麥隔完,然後用馬車拉回場上,翻曬,然後打場,揚麥子,麥粒還得曬乾,最後才能入庫。從開鐮到入庫,大約得五至七天,節奏很緊也很累,怕變天,所以麥收有龍口奪食之稱。這都是以前的事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受的苦和累卻都忘了。

  • 2 # 986圓糰子

    我小時候幾乎沒幹過農活。即使很小的時候家裡還有農田的,我因為年紀小,所以也只是坐在田間地頭看看的份兒。還有印象的一次,是大概7,8歲,外婆家割稻子。我三個舅舅家加上我們家和姨媽家全員出動。當時的交通工具就是腳踏車。男性一般都是黑色的,高大那種 類似“鳳凰車”的腳踏車(不能確定就是鳳凰牌的。️)前槓坐一個孩子,後座再載一個。女性都騎著“小飛達”(是腳踏車的一種。比較小巧,適合女性。“小飛達”大概是它的品牌吧,反正當時這麼叫)。很遠的距離,要透過一座下面江水寬闊的大橋。到了自家的地頭,大人們忙著收割,我們幾個小孩就在田裡撒歡,摘著野花野草玩,或者找蛤蟆。累了就一屁股坐在田埂上喝水吃乾糧。附近的地都是一個村的,農忙時節鄉里鄉親大傢伙一邊各自幹著活,一邊不遠不近地扯著嗓子嘮家常。休息的時候,兄弟連襟圍坐著,互相讓著煙吧唧吧唧地抽著。姑嫂妯娌忙著張羅“jieli”。(我們這兒農村對點心的稱呼。這種點心可以是蛋糕,饅頭那種乾糧,也可以是粥,可以是麵條,可以是雞蛋糖水。總之就是為了補充體力)。一直到夕陽如紅日,大家才拖著疲憊的身軀準備回家。相對於清晨出發的歡聲笑語,回程的路變得沉悶。大人們累的踩腳踏車都有些漫不經心,小孩子瘋了一天也是早早地吵著要回家,這會兒已經是迷迷糊糊的,小腦袋在媽媽懷裡不住的搖來點去。

  • 3 # 甜蜜幸福生活圈

    首先想說我能回答這個問題就證明我已經上了年齡了!

    每到夏天就很懷戀老家的感覺,雖然總是抱怨要放牛,還要幫忙割稻穀,可是現在想想,都是美好的回憶。

    記得放暑假後每天早上四點多爸爸媽媽就去田裡忙去了,六點半媽媽會回家叫我起床去放牛,等牛吃飽才回家,反正大概八點吃早飯,我們老家以水稻為主,我家有十幾畝地,單憑爸爸媽媽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們村七歲的娃娃都會插秧,收稻穀。白天媽媽帶著我們去把稻穀全部捆好,爸爸就一個人把我們捆好的稻穀一捆一捆的挑到板車上,再用牛給拉到家門口,家門口都有很大的一塊平地,是專門用來打稻穀用的。每家每戶門口都堆滿了稻穀,我們白天在烈日下暴曬也會堅持收完,比我小六歲的妹妹一樣跟著幹活,是現在的小孩子沒法比的,也沒有的毅力,晚上回到家吃完早飯,小孩們全都出來玩,不像現在的孩子整天看電視,雖然白天那麼累,可是大家還是瘋一樣的玩,在草垛和稻穀裡鑽,不覺得髒也不覺得稻穀扎的有多疼,以前可是光著腳在稻穀上踩。大家都忘記了白天的腰痠背痛。

    稻穀都收回來後,就把它均勻的撲在地上一層一層撲滿整個空地。打稻穀的工具就是一個圓柱體的大石頭,石頭的兩端有個窩,然後用架子繩子框住綁好,兩根繩子的另一端用木頭做的像八字形狀的工具套牛脖子那裡,綁好後就牽著牛在那轉圈圈,慢慢的每個地方都保證被石頭壓過,再把稻穀翻過來再慢慢的重新轉一遍,這樣稻穀就被石頭全部壓掉稻草和穀子就分離了,最後把稻草全部捆起來堆到一邊去,要用耙子(就是豬八戒一樣的耙子)把小的草全部耙出來,把稻穀揚一遍後全部均勻散開讓大太陽曬乾裝袋就完成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畢竟以前的工具太落後。現在我表哥在家買的插秧機收割機,全部機械化。人輕鬆多了。收成也提高了。

    等娃放暑假了準備帶她回老家體驗一下農民伯伯的艱辛,不再只是拿著課本在那讀: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2月9日切爾西2-0戰勝曼城,薩里的戰術佈置有哪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