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嚴少博

    首先關於二五計劃指標未完成與斯達漢諾夫運動之間的相關性,很抱歉,由於本人還沒有看完全部材料,暫時無法給你準確的解答,這部分本來是要更完斯達漢諾夫運動在微觀層面上的一些問題才開始寫的,由於本人最近還有其他事情,這部分的更新很可能要很晚。

    我主要回答一下你的第一個問題,你或許認為斯達漢諾夫本人的102噸產量相當於集中力量放衛星(只不過這個衛星是真的),於正常的生產無益。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當時蘇聯的採煤工人的工資發放形式是計件工資制,即根據採煤工人採煤量來計算工資,原文中我引用過斯達漢諾夫的原句,他說分工的方式能讓產量從9噸增長到70噸到80噸,而一個標準定額也就是十噸左右,斯達漢諾夫採煤102噸賺220盧布,中央伊爾敏諾礦區礦工的平均月工資不過235盧布,足可見斯達漢諾夫的產量遠遠超過了幾個普通工人能在6個小時內完成的產量。

    如果你認為在宣傳中除了淡化了兩位加固工作面的工人之外還做了其他手腳(實際上因為要宣傳分工採煤的方法,他有助手這件事並不是什麼秘密),那麼我們看看在斯達漢諾夫分工工作的普及之下對煤礦開採量的影響吧。畢竟在運動中他的採煤方法是一定會被推廣的。下面我將結合Charles E.Butler 的《PRODUCTIVITY IN SOVIET COAL MINING, 1928-1964.》一文簡單論證一下,雖然此文是1966年的,但我的確沒有找到蘇聯煤炭產業這一專題的最新文章,因此暫時先使用他的說法。

    注意我用紅筆圈的地方,在二五計劃期間,人均小時產量總增長率10.6%,其中勞動力的變化和組織方式的變革的影響有5.8%,二五計劃期間主要的組織方式的變革主要包括:重組分工系統、改革工資和激勵機制(計件工資與獎金髮放)、改善生產操作等。讓我們看一下作者對斯達漢諾夫運動的評價:

    作者在此已經推論得出了斯達漢諾夫的成績是小組完成的,只不過斯達漢諾夫的貢獻在於提出了這個理論並且用他的技術證明了理論的可行性,遠在美國的作者都知道這種事,你覺得在36年的蘇聯宣傳這個新工作方法的時候有可能一邊強調分工一邊強調斯達漢諾夫完全沒有受到幫助嗎?真的當蘇聯工人是傻子嗎……

    再貼一段關於組織變革的結論:

    雖然作者以“沒有觸動經濟根本制度”為由認為28年到64年組織變革的淨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他同時肯定了32-37年以及50年代改革(主要是工時縮短以及物質激勵制度的規範化和簡單化,如消除累進獎金)在當時的短期效果。作者認為30年代的改革實現了中度的部門化和分工,引進了獎金制度/計件工資制,其在短期內有較強的激勵作用,但到了50年代,這套獎金制度“複雜、僵化、不公平”,於是才有了50s的改革,但根本制度沒有變化,獎金制度的副作用是無法消滅的。無論是作者的看法還是事實上歷史的發展,蘇修不僅沒有改掉30年代獎金制度的弊病,反倒是向利潤掛帥一路狂飆,這種不平等從勞動模範與工人之間工資的差距開始,最後發展成了掌握生產資料的官僚對工人階級的管、卡、要。而斯達漢諾夫運動作為改進生產操作、提高生產效率的短期運動,我認為它已經實現了最初的基本目的,作者談到的這些弊病也不全是斯達漢諾夫運動帶來的。

    總之,我從未否定過斯達漢諾夫運動中的主觀主義和形式主義問題(接下來也可能要更新此部分內容),但討論宏觀影響要有資料、討論微觀例子至少要給出處,你拿的那篇文章裡面所謂“拔牙數量要增加、芭蕾舞要多轉圈”這些例子,作者沒有給出參考文獻,我在其他文獻裡面也沒看到相關的論述,如果有史料的話歡迎補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輕人第一輛車,同價位下Teramont、X3、Q5L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