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之夭夭1979

    一、為政以德

      1.孔子認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養生(食)送死(喪)和祭祀。

      2.在治國方略上,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數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也叫“德治”或“禮治”。實行“德治”的具體辦法有:①重教化,輕刑罰;②反對過度榨取,主張“使民也義”;③為政需正己;④舉賢才;⑤取信於民;⑥講究禮節。

      3.特別注意孔子的“均無貧”思想。孔子所謂的“均無貧”指的是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各自得到應該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統治階級的立場上闡釋的,不同於“平均主義”。

      二、克己復禮

      1.克己復禮

      約束自己而回歸於禮。此處的“禮”指的是周禮。“克己復禮”是孔子在“禮樂崩壞”時代倡導的理論主張和行為準則。

      2.禮與仁的關係

      孔子的禮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上的禮,不僅講制度,講規範,還講帶著仁愛之心去執行這些規範;孔子的仁是禮指導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制度為前提和目的的仁愛,不是無差別的兼愛、博愛。

      3.孝與仁的關係

      在“仁”的諸多道德要求中,“孝”與“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種天經地義的綱紀要求,也是一個人“修身養性”、追求“仁”、實踐“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長。“孝悌”作為孔子學說中的一個倫理道德觀念,規定了一個人對父母、兄長所應具有的態度和行為要求。

      三、知其不可而為之

      1.知其不可而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對孔子的概括,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著精神。這種精神,是儒家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體現。在今天,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2.儒道之辯——入世與出世

      孔子不倡導消極避世,與道家的主張不同。孔子“憮然”(悵惘失意的樣子),一方面為眾生滔滔、知音難覓而悵惘;另一方面又堅定不移地堅持著自己的濟世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認為天下無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義。應該說“知其不可而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們也應該學習孔子這種孜孜不倦的執著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標是要“復禮”,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許他很“天真”,但這畢竟是一種歷史的退步,因此,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其實就是一種保守落後的頑固不化,退一步說,這也是一種缺少科學理性的精神。

      四、仁者愛人

      1.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強調的是待人的態度與準則。

      (1)“仁”的根本:孝順父母(“孝”)、尊敬兄長(“悌”)。

      (2)“仁”的具體準則:對人盡心竭力、待人寬厚仁慈。

      (3)“仁”的具體表現:誠心誠意地協助盲人、同情有喪事的人、善待自然等。“仁”並不是高深莫測的深奧理論,而是滲透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4)“仁”的最高境界:能施恩於百姓、賙濟大眾。

      (5)要做到“仁”的途徑和方法:“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6)施行“仁”而達到的理想效果:使老人安逸、使朋友信任、使年輕人得到關愛。

      2.判斷“仁者”的標準

      孔子主張志士仁人應殺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最高標準是看一個人是否對社會、對百姓做出貢獻,看他能否維護王權、安定百姓,而不是講求小信小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方付了首付,結婚後女方要求加名,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