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論德,老子吞孔子,如半飢不餓總不能飽食;孔子仰老子,即如臥視不能見其頂…就論德而言,孔子只有不孤之德,亦非上德,個見…
老子,不愛口說之德,而其德充盈足以養萬物…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不)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其意深奧,他說,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個嬰兒。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他,惡鳥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頭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這是精力充沛的表現。整天號啼而喉嚨卻不沙啞,這是淳和之極的表現。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到常的叫做明。貪求生活享受叫做災殃,慾望支配精氣叫做逞強。事物過分壯大就會衰老,可說是離開了道,離開了道就要早亡,意即離道之德是不存在的…
今人所論德大多是孔子這德,所謂克己復禮之類,實質是老子所指的貪求+慾望支配,損道以益生,這種“德”壯大則很快就衰亡,因為是離道之凶德,故孔子之德足以導致朝代更迭,週而復始而世態僵固,其原因應是這“德”有致命的等級,入德相而無德質,失去道作為德之基,而成偽詐之虛德,不能弘道…
老子與孔子對德的認識不是一回事,老子之德是與道合的終極之德,孔子之德似是近乎上德,實處在形而不上又形而不下之間,還達不到老子所說的“常、明”這階層,故可棄之…
在大多數人反抗少數人的壓迫的過程中,道德提顯的高尚而偉大。而在多數人富足的和平共處的過程中,道德是滋生不勞而獲的溫床。
論道論德,老子吞孔子,如半飢不餓總不能飽食;孔子仰老子,即如臥視不能見其頂…就論德而言,孔子只有不孤之德,亦非上德,個見…
老子,不愛口說之德,而其德充盈足以養萬物…老子說:“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不)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其意深奧,他說,含德深厚的人,好比是個嬰兒。毒蟲不蟄他,猛獸不傷他,惡鳥不抓他,筋骨柔弱而小拳頭握得很牢固。不知道男女交合是咋回事,而小生殖器常常勃起,這是精力充沛的表現。整天號啼而喉嚨卻不沙啞,這是淳和之極的表現。認識淳和的道理叫做常,認識到常的叫做明。貪求生活享受叫做災殃,慾望支配精氣叫做逞強。事物過分壯大就會衰老,可說是離開了道,離開了道就要早亡,意即離道之德是不存在的…
今人所論德大多是孔子這德,所謂克己復禮之類,實質是老子所指的貪求+慾望支配,損道以益生,這種“德”壯大則很快就衰亡,因為是離道之凶德,故孔子之德足以導致朝代更迭,週而復始而世態僵固,其原因應是這“德”有致命的等級,入德相而無德質,失去道作為德之基,而成偽詐之虛德,不能弘道…
老子與孔子對德的認識不是一回事,老子之德是與道合的終極之德,孔子之德似是近乎上德,實處在形而不上又形而不下之間,還達不到老子所說的“常、明”這階層,故可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