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有槍的小男孩兒

    您所說的問題是存在的。這個問題應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去回答。

    客觀上,中國電影業隨著經濟持續發展而無限走高,市場經濟帶來投資火熱與高速高度的文化輸出,而輸出的文化質量如何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有句話叫做“什麼樣的觀眾帶來什麼樣的作品”。這句話顯然是一種流氓理論。電影等文藝作品的主要輸出者從來不是坐在觀眾席上的社會大眾。

    所以普通觀眾對於資本市場中的娛樂作品的影響是微乎其微的。而資本趨利的本質使得電影作品中關於人文思考,社會問題或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事物可以說是十分欠缺。換言之,商業電影思考的是如何“吸引觀眾”,而非“影響觀眾”,使得電影呈現出低俗,弱智或不接地氣。對於影片質量要求高的觀眾自然不會為其買單,而覺得收到了欺詐。

    與此相對的“老電影”,一定程度上化解了這部分“尷尬”,雖然過去的電影市場與如今其實並沒有相差多少,也是好片與爛片齊發。不過其中好片,帶著那個時代認真、嚴謹的氣質,這是與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中浮躁、逐利的氛圍相對立的。而認真,嚴謹帶來的,是影像中色彩的精心調製,服裝美工的細心考究;影片中劇情的匠心創作,臺詞的用心思考以及演員們對作品的敬畏之心。而這些恰恰是當今大部分電影作品欠缺的東西,獲得的分數往往與其質量成正比,一分錢一分貨,觀眾不是傻子。

    而主觀上,存在著各種各樣複雜的因素。我認為有下列因素:

    1.懷舊心理。人類對於逝去的,總有著惋惜與不捨的感情。比如港片時代周星馳派的無厘頭,張國榮代表的香港娛樂高峰期。這些或許伴隨著一代人年少的記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年少時的美好記憶是伴隨一生的。而那些老電影實際上是他們美好記憶的載體。

    2.從眾心理。這也是人性格中的一部分,豆瓣這個充滿文藝氣息的論壇,必定會吸引大量年輕群體。年輕人普遍是多愁善感的,也許他們並不瞭解過去的文化或有著感同身受的經歷,但對於老電影的高評和對過去文化的追憶往往能為自己貼上“文藝青年”、“有品位”等的標籤。舉個例子。昨天是香港巨星張國榮先生的忌日,而為其追悼的,幾乎全是95後生人的年輕群體,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年輕人對於張國榮先生生前的作品的瞭解程度是不高的。掀起悼念風潮的一部分是真的熱愛,更多的是盲目跟風以及標榜自己。而您所說的“豆瓣現象”與之同理。這也是年輕群體的特徵之一,誰年輕時不矯情一陣兒呢?

    這是我對該問題的全部回答,學識淺薄,回答不周望各位看官諒解。

  • 2 # 昨日星空已不再

    不存在的事情,豆瓣讀者一般都是打低不打高的。

    對於老片打分較高,有三個原因:

    第一,老片的上映時間早,豆瓣尚未紅火,打分人群不多,比較容易造就高分。

    第二,老片的確很優質用心,相比現在的商業撈錢大片,老片更加用心也更貼近生活。無論是演員精湛的表演,還是別出新意的劇情設計,都更容易打動觀眾的心。

    第三,網際網路水軍和噴子的誕生,造就如今中國電影行業的評分偏低,凸顯了過去的高分。電影好不好,不是大部分觀看著在發表意見,而是兩幫水軍互懟。

    最後,我們大家都有懷舊情節,有時候會更多的推崇老片,但我們也更願意看到一個嶄新電影時代的來臨。

  • 3 # 克麗絲Charles

    首先,可能人們總是對失去的東西才感到珍惜,才會去不斷緬懷,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科技的不斷更新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變快,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就開始懷念起以往的生活,想要慢下來卻不得不快節奏,只能在老電影裡去懷念,其次,老電影也的確有著值得高分的地方,現代電影大多商業化嚴重,為了票房的商業片層出不窮,卻很少再有類似於以往老電影那樣帶給人感動亦或是感觸的好片子,口碑好的片子票房卻不怎麼樣,票房好的片子卻又不是人們真正想要的。老電影的的確確能給人感觸,能讓人經久不忘,能讓你看完以後還能不斷去思考去回味,而不是類似於"速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癲癇治療多長時間後能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