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商無算

    《江南三部曲》是格非十年心血,排名第一實屬實至名歸。茅獎出爐後,師兄弟姐妹都表示最喜歡三部曲。這三本書流暢好讀,選取十九世紀初,建國後和當下,三個時間節點,書寫了三代人的人生和宿命。不過這並不是《白鹿原》式的家族史,不是純粹的直面歷史或者現實,各部小說都有獨立的主角,自成一體,更關注人的內在生命和精神世界。格非是一個非常善於講故事的人,娓娓動聽,故事宿命感等帶來的略略的神秘感帶給人別樣的審美風趣。這樣的故事,配以精緻的文筆,使小說詩性和思想性共存,確實是難得的精品。格非是清華大學教授,江南人,小說中江南的精緻和知識分子的氣度,形成的品味和上屆茅獎得主之一莫言的粗糲和葷素不忌,非常不同(沒有說高下)。其實我自己覺得應該是非常符合文藝青年的口味的。

      王蒙(《這邊風景》)居然是第一次得茅盾文學獎,82歲高齡了也是不容易。王蒙是少年布林什維克,1948年14歲的時候入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1956年雙百方針期間寫成,後因此被劃為右派。貌似是一個很有政治智慧的人,據傳看著政治氛圍很有問題,主動申請下放到新疆,山高皇帝遠,反而躲過了很多政治災難。。。這部作品正是他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農村勞動期間創作的長篇小說,雪藏於書櫃近40年,直到78歲高齡才被無意中找到並出版。小說寫新疆生活,非常鮮活,顯示了作者的創造力。另外,已有文學史中,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優秀之作非常少,幾乎是貧瘠的。這本書雖然發表於現在,但是創作於當時,從潛在寫作(地下寫作)的角度講,對文學史,或者理解當時的文學景觀,有很大補充意義。

      李佩甫的《生命冊》,沒看過,不敢置詞,之後會買來拜讀。

      金宇澄的《繁花》以滬語講述上海生活和上海故事,會明確的感受到語言給文風帶來的影響和魅力。在普通話一統天下的情況下,這種方言給文學注入的活力是非常被欣賞的。《繁花》在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前,已經獲得當年的小說排行榜第一名和2013年中國好書第一名。如果對文學方面有所關注,相信有所耳聞。不過作為一個北方人,我自己有點沒看進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好好看看。

      蘇童的《黃雀記》還是寫他熟悉的少年人。少年的叛逆、陰鬱和一點點被激發起來的暴力,少女的誘惑和惡,都在他筆下鮮活起來。也值得一看,不過口味問題,個人不那麼喜歡。讀了他幾乎全部的書,覺得相比之前,這本書並沒有太多的突破,回憶起來也並沒有多少觸動。

      然後總體說說評獎,我認為評獎基本算是實至名歸的。評委都是專業批評家,像是美食家也會對美食做出相對的可靠的評價,評獎文學當如是。很多都是名字常常出現的業內大佬,也有一些作家。另外,在公佈的最後一輪十選五的投票公佈名單中,也可以看到,在層層篩選後,大家對應該獲獎的作品的認可度是靠近的。其他幾本也看過一些,或者聽過名字,都是這幾年陸陸續續受關注或者獲過獎的作品。一方面說明沒有莫名其妙的黑馬,另一方面覺得評獎結果和我自己認為優秀的作品基本差不多。

  • 2 # 春風化細雨

    2011年至2014年間應該是中國長篇小說空前繁榮時期,無論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其它時期無法相比的,在這麼多小說中遴選出5部優秀作品,其結果要被讀者普遍接受其實並不容易。第九屆茅獎獲獎作品中,《繁花》和《生命冊》看好的較多,《繁花》的敘事方式與語言獨樹一幟,透過都市平民的日常書寫折射出整個社會的歷史變遷。《生命冊》是作者繼《羊的門》與《城的燈》之後又一部現實主義力作,城與鄉的差異,善與惡的裂變,是作者表現社會現實與展示人物性格的主要支柱,小說中既有對二十世紀後半期政治運動中農民生存狀況的書寫,也有農民在都市物質誘惑面前的堅守與迷失;《江南三部曲》和《黃雀記》是先鋒作家代表人物格非和蘇童的作品,相對而言,《江南三部曲》可讀性強些,《黃雀記》更多地體現在結構與敘事方式的創新;《這邊風景》的獲獎更多地體現在作者對中國文學貢獻的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個繪本館需要什麼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