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寶寶共同長大

    這種事情不能著急,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你要慢慢地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剋制自己想要去玩的慾望,什麼時候可以放開盡情去玩。

    建立規則意識 不可一蹴而就

    幼兒期是規則意識萌發、規則行為初步形成的關鍵期,幼兒規則意識的建立是一個“瞭解規則—形成習慣—認同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父母擔負著重大責任,帶著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透過問題釐清、以身示範,最後幫助孩子把規則意識內化就顯得非常重要。

    幫助孩子瞭解規則

    當孩子不遵守規則或是耍賴的時候,父母一般會問:“我該怎麼辦?”其實,先了解“為什麼”才是更重要的。只有讓幼兒瞭解了規則的意義,才能對行為產生積極的指導作用。

    在公共場所不能隨地扔垃圾,既是對環衛工人的尊重,又能為大家的身心健康創造好的環境;人人遵守交通規則,不亂穿馬路,就保證了車輛的暢通和行人的安全;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拿之前必須要徵求別人意見,這些都是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建立的基本規則。

    當孩子沒有做出符合成人期待的行為時,父母可以從孩子年齡、情境等各方面去釐清問題,是孩子本身具有行為障礙;還是幼兒認知出現問題,理解出現偏差;或是孩子純粹屬於興奮玩鬧。此時父母就要仔細觀察,如果是屬於行為障礙,這就需要矯正或治療;認知出現問題,父母就要耐心引導,用淺顯的話語加上孩子生活經驗中的例子循循善誘;而如果是因為玩耍興奮,那麼父母就要清楚地告訴孩子自己的要求與期待,明確地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可以做,孩子在認知上就能理解一些規則的概念,下次再有類似的情況,父母就要提醒他,這是不對的。

    說明規則引領並示範

    父母“講道理”對幼兒規則意識的養成有一定作用,但還需要父母的引領與示範,配合必要的實際行為的演練才能發揮更好的作用。

    例如,幼兒經常把玩具亂丟不愛收拾,一些父母會很抓狂,媽媽的反應經常是:“你看你到處亂扔東西,能不能收拾好?”但對於幼兒來說,他們只會意識到“媽媽不喜歡我亂扔玩具,我要把玩具放在媽媽喜歡的地方,否則媽媽會生氣。”孩子體會到的是媽媽的生氣,他並沒有認識到規則的意義。

    而如果媽媽這樣做也許會有不同的結果:“你晚上在哪兒睡覺啊?”“在床上。”“對啊,你躺在床上睡覺舒服,這些玩具也要回到它們自己的床上睡覺才舒服!”變形金剛的床在哪裡?小汽車的床在哪裡?喜羊羊的床在哪裡?媽媽要帶著孩子一一去收拾。這個過程不要指望一次就能解決問題,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父母要有耐心,要一遍一遍地示範,帶著孩子一起做,然後要逐漸放手,看著孩子做,直至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對於其他規則的建立同樣如此,說明標準,引領並示範,幼兒遵守規則的意識就會逐步建立。

    鼓勵促進規則意識內化

    當幼兒能夠比較主動地遵守某種規則時,父母仍需要給予不斷強化,如透過點頭、微笑或口頭表揚,及時肯定孩子遵守規則的行為,或透過獎勵玩具、延長遊戲時間等方法,樹立幼兒持續遵守規則的自信心。只有把幼兒遵守規則的行為轉化為孩子的自我概念時,父母的引導工作才算完成。

    如前所述,當孩子已經能夠收拾玩具時,父母就要表達出對孩子的讚許,讓孩子知道他在父母面前是很棒的。父母也可以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客人面前如此評價孩子:“寶寶現在進步很大,自己的東西自己收拾,你看我們家以前很亂,現在都是他的功勞。”

    培養幼兒規則意識,父母要把握好幼兒期這一關鍵階段,認真觀察孩子的特質,儘可能親力親為與孩子互動,耐心去引導,更要以身作則,為幼兒的行為發展樹立良好的榜樣。

  • 2 # 叫我蠟筆小霞

    說實話哈規矩這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慢慢建立了。從小培養孩子就會覺得這件事就應該這樣做。如果一直隨便那等真正要注意的時候孩子不一定很順利的能改過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習一年硬筆,始終沒有質的飛躍,是不是該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