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麓風軒
-
2 # 書法講堂
這算行楷,結體自然勁挺,用筆多波折,章法氣勢雄強,從三個角度來看,這字都是挺不錯的。如果這些字組成一幅連貫的書法作品,會有問題,姿態雖然優美,但是過於單一,略顯呆板。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一副好的書法作品,張弛有度,變化多姿,方為佳作。
總之,從圖片上給出的字來看,是比較少見的好字。
-
3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從這幅圖片可以看出,這位書家是非常認真學習書法的。既有今人風格又有古人風格從而能寫出自己的風格。值得肯定與點贊。凡事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我是一律支援點讚的。創新必須要在基礎上創新,要不然站不住腳,傳統文化也會變味。所以這一點值得肯定的。
從這幾十個字看肯定是沒少練,還是見功力與筆力的。如果“桉”字的木字旁變化一下就更完美了。其實木字旁寫法也不少,稍微變化一下會更好。在草書中木字旁與提手旁可以互用。寫法就更多了。書法唯有苦練,熟能生巧以不變應萬變。只有在不斷學習中積累經驗。繼續努力會有更高成就。“永無止境”我們永遠在路上。歡迎大家共同探討!
-
4 # 東葫西瓢
看到題主的提問,在百度簡單地搜了一下,看到許多楊西的書法作品,有甲骨文、金文、草篆、行草,將其近期的行草作品《唐詩集錦》與他早年出版的“行草刻石字帖”進行比較,發現較之以前更為隨意老辣了許多。
● 《唐詩集錦》區域性
楊西有不少古詩書法作品,很多都是幾首集在一起,或是豎幅或是橫批,認真研究其結體用筆都各不相同,很多字一看就是根據佈局的需要而寫出來的,就如同水流到哪裡遇到石塊自然繞過去一樣地隨心所欲,字裡行間或行或草、或粗或細、牽絲映帶,用筆用墨與整篇佈局從不相悖。
● 早些年的行草
楊西的行草之所以達到如此境界,我認為這與他多年的隱居修煉有關。早些年他看不慣文藝界拉幫結夥炒作的江湖現象,退避三舍潛心修煉自己的書畫藝術,一退就是十幾年。十多年他閒居山裡,只知寫字畫畫、喝茶交友、心無罡礙,所以他的行草作品較之他人,多了幾分清新野逸之風,少了許多市儈逐臭之氣,實為難得矣!
● 《唐詩集錦》區域性
-
5 # 晉風
謝悟空邀請。楊西這個人我不大清楚,但從所提供的圖片看,其書法水平還不錯。該作品為行草書,用筆順暢,提按使轉也隨時就意;結字中官收緊,主要筆劃收放自如,字形較美;體勢開張,字與字之間大小、粗細、輕重對比也基本到位,整體看給人以秀勁中現雄強的感覺。
那麼這幅作品就沒問題了嗎?答曰:問題還不少。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行草書不能填格去寫。填格必然隔斷作品的行氣,成為各自獨立的單字,所謂一盤散沙。
二是寫的是行草書,但用筆很多地方還停留在楷書的用筆上,導致整體看上去板而不活,缺少了行草書的錯落有致,低迴奔放的風韻。三是臨帖少,己意多,雕琢痕跡明顯,而無古雅之高韻,所謂俗氣未退。
要除卻上述不足,唯一的途徑是要大量臨習行草精典名帖,透過多讀、多思、多臨,必定能使自己的作品脫胎換骨,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回覆列表
這個字寫得還不錯,有自己的風格,筆力勁健,這種字型作為實用書法,用於寫春聯之類非常合適,大眾應該會較為喜歡。
若作為實用書法來看,以大眾好認為出發點,有個別字的寫法還可以再交代清楚一些,比如:“按”字提手旁的寫法很像木字旁,容易混淆;第二行中間一個字不知道是“三”,是“之”,還是“雲”?儘量寫得容易分辨一點;還有一些竹字頭的字如“笙”字,竹字頭應儘量寫清楚。
若作為書法藝術來看,建議再臨摹一些古帖,多吸收一些傳統中優秀的東西,那樣會更有淵源,更耐品讀。
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