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92652743601
-
2 # 書生文化野史
說到底是人心難測,有多少人知道朋友這兩個字的含義。說文解字裡說朋字源於甲骨文,那時候就有朋友的定義了,朋拆開了是兩個月,兩個人認識兩個月,熟悉了,到家中做客,其中一個人拿出貝殼,因為當時沒有發行金銀銅鐵貨幣,所以用貝殼代替錢。一串貝殼為一朋,說的是朋友是可以拿錢請你吃飯的人。
而知己是朋友最高的境界,古有俞伯牙鍾子期兩個人高山流水遇知音,墳前摔琴的美談;更有三國桃園三結義,關雲長千里走單騎,護送二位嫂夫人的義舉;古往今來,士為知己者死,但大多數人終其一生,不過三五好友,而能稱得上知己的人卻寥寥無幾。
金庸在武俠小說中描寫了很多江湖義氣的故事,但真正的知己卻有幾人,曲洋劉正風的一曲《笑傲江湖》不過是俞伯牙鍾子期故事的翻版,義字當頭的《天龍八部》只不過是喝一場出風頭的酒,打一場搶風頭的架,說到最後也沒有超出桃園三結義侷限;唯獨丁典和狄雲從提防到理解,再到生死相托,算得上金庸小說裡可圈可點的友情。
所謂知己,無論文化層次是否相當,也無論地位出身是否匹配,更不論年齡大小是否合適,只要志趣相投,思想境界一樣,肯為對方考慮,也肯無私付出,哪怕金錢和生命。
在這一點上,古龍小說所寫的兄弟感情和知己朋友更多一些,楚留香與胡鐵花,陸小鳳與花滿樓,李尋歡與阿飛,不勝列舉。甚至連敵人都能成為知己,比如李尋歡與呂奉先,楚留香與無花,西門吹雪與葉孤城。
於是古龍說,在寂寞的人生中有朋友相伴是一種難得的福氣。而現實生活中卻像金庸說的一樣,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就有恩怨,恩恩怨怨,反目成仇,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朋友大有人在。
如果都能像魯迅所說,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那麼寂寞的人生也算不枉朋友一場,誠如江湖那句話:做兄弟的有今生沒來世,珍惜友情歲月,祝願地久天長。
-
3 # 蘭舟獨上西樓
知己,何為知己,就是了解你,懂你,包容你,不論山高水遠,也對你惺惺相惜沒有距離的人,從心底把你溫情擁抱的人。
人海茫茫,要尋一知己,不知要多大的緣和多大的福。
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的深厚情誼千古流傳,史稱管鮑之交。《史記,管仲轉》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期賢,管仲貧苦,常欺鮑叔,鮑叔終善之,不以為言,管仲曰:……生我著父母,知我著鮑子也。這種相知相深的友情,史上又有多少了?這其中不乏鮑叔牙的寬廣與豁達,也不缺管仲的才能與智慧。
又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伯牙與子期,伯牙摔琴謝子期的典故,千年之音傳唱至今,讓人不禁動容,心心相惜。
知己可遇不可求,有了知己只一人足以。有了知己是實實在在的明白,無關功利,無光關風月,是一種欣賞,也是一種心情,更是一種心靈的默契。
如果你的一生有了知己,這一生足以。如若沒有這種緣分,就自己做自己的知己。懂得自己,溫暖自己,感動自己,好好的待自己……
你覺得了?
-
4 # 遇見方文山
知音,在高山流水間遇輕弦之音,山高路遠,絃音渺逝,斷斷續續,尋到並且分辨清楚很困難,
正如思想家帕斯卡說的,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流浪漂泊弱小,但是並不會盲目的從眾,為了得到知音而去沒有原則的討好,這樣的人群很難得到心靈相惜的知音
春樹也說,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外一個人,所以能成為朋友和知己很不容易,度的分寸拿捏,需要自己用生活和時間去踐行
微醺歲月,靜海深流
回覆列表
相愛容易相懂難,懂比愛更重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沒有那個懂得人,就和自己對話了,陪伴的也只有日記最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