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束青發

    先普及一下百度資料:

    春節貼春聯的漢族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木刻人形應掛在門旁於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再說一下我們那裡:

    每年被老爸逼著寫春聯,我寫的不好,開始覺得很丟人,慢慢的喜歡上了寫春聯,成為每年的必修課。現在的人都買春聯,感覺是不是一種失去呢?

  • 2 # XXY38153608262

    說到寫春聯,在無數人心目中是屬於文人墨客之間才可為的一些雅舉。普通百姓根本不會玩,倘若玩了也只能被認為是附庸風雅罷了。

    所以很多人覺得能夠在春節前夕上市集買上別人寫好的對聯,帶回家除夕夜貼起就算沾沾喜氣了。那我們歷史上第一副春聯是怎麼來的呢?老百姓什麼時候普及貼春聯的文化習俗?

    其實春聯在明朝之前不叫春聯,而是被稱為“桃符”的一種對聯。在五代時期後蜀皇帝孟昶寫出了第一副春聯,當時這第一副春聯內容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那會基本上老百姓對這個沒什麼印象,也玩轉不通,都是一些文化人之間的娛樂趣耍。

    到了明朝時就開始大不一樣了,主要還是因為朱元璋的主張。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朝皇帝,其出身並不是什麼士大族,連普通百姓都比不了。曾經一度有人認為漢高祖劉邦能夠從一位小亭長,好比今天的村支書,經過半生努力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已經屬千年不遇的奇蹟。但是朱元璋曾經乞討為生,甚至出家也是為了生存的地步,最終開創了明朝,更讓人大跌眼鏡。

    所以朱元璋並不覺得窮百姓就不能享受一些貴族或者文化人的專屬喜好,在他看來春聯這樣的文化物該是所有百姓都可以喜愛玩耍的。於是朱元璋頒佈詔令,除夕之夜全國家家戶戶都要掛上春聯。朱元璋認為就是要這春聯文化所帶來的這份春節快樂普及到百姓

  • 3 # 中古幽靈

    古代人們過春節,只在門上掛一塊畫著門神或寫著門神名字的桃木板子,叫做桃符,用來避鬼邪。

    五代時,後蜀國王在桃符上題過“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對聯。

    自此以後,春節在桃符上寫春聯就興開了。春聯從寫在桃符上演變為寫在大紅紙上,正式定名為春聯,卻是從明太祖朱元璋開的頭。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一年除夕,忽然傳旨各地:凡公卿世家,門前需加春聯一副,朕親自出觀。

    第二天朱元璋微服出宮,邊行邊觀賞各家的春聯。忽然發現一家門上未貼春聯,就打聽原委,當他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為業的人家,自以為業賤難寫,朱元璋就親自提筆給主人寫了一幅"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

    對聯雖沒提閹豬之事,但“閹”字的意思都包含在裡面了,眾人齊口稱讚。

    過了一天,朱元璋又路過這家門口,見門上仍無春聯,心裡很納悶,命人去問,才知道這家主人因為知道是皇上的御筆,已貼在神龕上供起來,朱元璋聽後大喜,特賞了這家主人三十兩白銀。

    從此,貼春聯的習俗就興盛起來。

  • 4 # 一顆豆芽泡菜

    對於春聯,我的更多感覺就是團圓,小時候我爸都是在街上買他們現寫的對聯,福字,30那天很早就會把我喊起來,我拿對聯我爸爸弄漿糊,大門口,門窗都貼上,然後放鞭炮的一剎那,突然就覺得好喜慶,,一直到過完15才覺得年走了,現在社會進步,都省事了,我的孩子今年4歲,對過年沒有概念,我們小時候的感覺在00後這代孩子身上就有點缺乏了

  • 5 # 喵仔聊娛樂

    貼對聯最早是為了防止年這個怪獸害人,家家戶戶在門外掛一些紅色的東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現在的貼對聯,因為對聯都是紅色的紙做的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介紹在家帶娃可以做的工作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