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臂見聞

    為什麼說外孫是狗,吃了就走?這個問題其實是過去的老傳統,老思想。

    原來在鄉下,由於重男輕女觀念極為嚴重,什麼都只有男丁份,沒有女子半點利。特別是清明祭掃更是荒唐之極,只要家中男丁,不分大個都可以上墳山祭祖:掃墓:踏青,參與聚歺:但若是女的,不論是出嫁的,或還是家中媳婦,女兒一律不準上墳,就更不用說一同吃飯了。至於外甥,外公,舅舅叫是把你叫到家中,但也只能吃掃墓的會歺,不能參與擺供品,墳前燒紙,墳上掛紙,理由是外孫是外姓人,嚴防祖宗的靈氣,護佑帶走。因此,在我們當地,若是碰上外婆,外公疼外孫太招眼了,不少人就會在背後議論:傻外婆,從慫外公,守著親生孫子不疼不帶,傻搭巴幾的帶外孫,帶大孫子年年得沓紙,養大外孫傘把指。

    在這裡我補充一點,解釋一下外甥狗,外甥大人這兩個稱呼,首先還是說喜慶的外甥大人,這個稱呼是其結婚的時侯,把外婆,外公,舅舅,舅媽請到家中,安排上座,一一為外甥,外甥媳婦致詞祝賀,祝福的專一名稱。至於外甥狗一說就沉重了,外甥的父母過世,這個時做為外甥必須披麻戴孝,親自上門七拜八跪恭請孃舅(就是母親的娘方家人)上門好酒人如菜招待,象狗一樣乞求孃舅們高抬貴手,原諒其以前對老人的不孝,不尊,做得不周到的地方。

    但現在這些舊習慣,舊風俗早就不見了。從計劃生育以來,特別是背後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一個孩子,因此農村絕大多數也只有兩個孩子,外加親戚朋友一年之中難得相會,苦是外甥,外甥女能回家為老人祭祖,掃墓,實在是超極歡喜,求之不得。

    久而久之,外孫是狗,吃了就走這話一定會被人們從記憶中忘記的。

  • 2 # 關注氣鵝708227

    這大概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是相對應的吧。來看看網友們是怎麼理解的吧

    1.對上一輩的人來講,女兒和兒子雖然在一個家長大,但是,女兒從一開始就知道是給別人養兒媳婦,父母都知道“養兒防老”,而女兒是指望不上的。即使指望不上女兒守在自己身邊,女兒的兒子,也就是外孫,又疏上一層,可不就是什麼時候來了,好吃好喝伺候了,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所以就有了,養外孫,就像養小狗,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

    2.這句話,其實有很深的貶義,是重男輕女的衍生,但是,用在這個時代,顯然已經不適用了。以前人嫁女兒和賣女兒差不多,恨不得嫁出去的時候,稱斤賣,花在她身上的錢,全部連本帶利找女婿要回來。反正也不指望女兒能在自己老的的時候伺候膝下。現在人哪裡是嫁女兒,有的都可以說送女兒了,恨不得把全部家當都給女兒陪嫁了去,生怕女兒嫁出去吃苦受累,吃不飽穿不暖的,不惜附贈自己的全部,換女兒的幸福生活。而男的呢,有的即使一無所有,娶個有錢的老婆,就翻身農奴做地主了。所以,現在嫁女兒也不說嫁,說結婚比較合適,婚後夫妻倆出去單過,兩邊父母都要親,都得伺候和陪伴。而且很多人外孫都是給外婆帶大的,哪裡還會什麼“外孫狗”,現在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都是寶貝金孫。

    3.長久以來,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外孫子都算外人。兒孫是家庭香菸的繼承人,兒孝媳賢,爺爺多數看孫子親。這是生活的主方向。看外孫也親,不過這親有一定的不同,因為外孫有他的爺爺奶奶呢。

    有個小故事,孫子和外孫在一起玩,孫子的爺爺有病去世了,孫子說起話來,想爺爺心裡不愉快。而外孫說,俺爺爺還在呢!我不難過。姥姥在一邊聽著心裡不是個滋味。看來誰家的孩子還是和誰家的大人近啊!誰的人就是誰的人,親你也是白親!

    4.任誰聽到“外孫是條狗,吃飽了他就走”這句話可能要誰聽了心裡都會非常不開心的,其實仔細想想這句話不僅僅只是一句罵人的話,其實更多是一種無奈吧!

    5.對於外婆來說這是自己親女兒生下的孩子,就是自己家的孩子。由於外孫一般都是住在爺爺奶奶家,所以對於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的孩子他們來說就會非常熱情和親切,每次回到外婆家外婆都會給孩子們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可以說孩子們想要的只要是外婆能給的,她都願意給。但是隨著我們的年齡的增長很多人有了自己的事業,可能每年只有一次甚至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所以去到外婆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去了也待不了多長時間。

  • 3 # 若愚趣談

    “外孫是狗、吃了就走”是一句民諺,意思是,外孫是個串門的親戚,吃了飯就走了,在感情上沒有孫子親,也有一點白眼狼的意思。

    在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裡,只有父系才是家族傳承的正脈,因此,姓氏便來自於父系。外孫是女兒的孩子,雖然也帶著外公家的基因,但女兒嫁到了別人家,成了別人家的妻子和媳婦,成了自己家的親戚,女兒生的孩子是別人家的孫子,也只是親戚。孫雖是孫,但加個外字,就已經證明了與孫子的區別。

    實際上,外孫與外公外婆的關係,不是說不親,是因為雙方相處的時間不如孫子與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多,感情上自然要疏遠一些。再加上傳統的家族觀念,外公便覺得外孫近似於白眼狼。而“外孫是狗、吃了就走”這句話在南方比較現實,因為南方人的家族觀念較強。

    在東北,由於女性地位較高,嫁出去的女兒在孃家的時間多,外孫與姥姥姥爺相處的時間就多,外公外婆與外孫的感情就比較好。在城市裡,老人對待孫子和外孫幾乎不分彼此。因此,“外孫是狗、吃了就走”這句話,要分地域。人只有相處才有感情。像我們單位的很多南方人都在東北安家,他們的孩子幾乎見不到南方的爺爺奶奶,孫子與爺爺奶奶之間的感情就不行。而孩子經常見到姥姥姥爺,他們之間感情就特別深。

  • 4 # 江天824

    老話說:外孫是狗,吃飽了就走。言外之意就是,外孫子怎麼疼也和姥姥姥爺不親,親的是爺爺奶奶。跟爺爺奶奶姓,也跟爺爺奶奶更親厚。

    其實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80後90後,家裡大多都是獨子,不管是外孫還是孫子,家裡都是獨一份兒的,跟誰親厚,還是要看孩子跟誰接觸的多。

    父母那一輩,50後60後,家裡兄弟姐妹六七個,所以爺爺奶奶的孫子也六七個姥姥姥爺的外孫也六七個,姥姥姥爺們都覺得對自己的孫子和外孫是一樣的,但是外孫就沒有孫子親厚。所以才整天把那句“外孫是狗,吃飽了就走”掛嘴上。但是實際情況是這樣嗎?

    那個年代,沒有哪個外孫是常年住在姥姥姥爺家的,因為姥姥姥爺要看自己的孫子,即使在住在姥姥家,也會因為姥姥的孫子排外而受欺負,所以可能跟爺爺奶奶的關係更好一些。我覺得這句話是有歷史背景的。

    我們家就一個孩子,不管是姥姥姥爺,還是爺爺奶奶,都爭著喜歡,誰也不願意撒手,今天這個看看明天那個看看,孩子跟誰玩的更歡就更喜歡誰,根本沒有不親姥姥一說。

  • 5 # 傾慕一世溫柔3

    從小,離姥姥姥爺比較遠不常去看他們,去了他們也是疼的不行,因為我媽媽就是他們最疼的孩子,還遠嫁,愛屋及烏,更不捨得我受委屈了。所以從小到大,姥姥姥爺從來沒對我說過這種話,但是曾經對我小姨家的弟弟開玩笑的說過。那時候他小,小姨離得又近,吃完飯他就想回家,姥姥就說過他一次!但是真的只是一句玩笑,因為那也是姥姥從小疼到大的孩子!

    我老公的姥姥就是那種重男輕女到嚴重變形的人,從小我老公就是跟他們不親,哪怕去吃飯也是吃的少。因為他的表兄弟多,年齡都差不大,有次吃飽了我老公就想帶男孩子出去玩,就被他姥姥說外甥狗,吃完就走!從那以後我老公真是沒在他姥姥那吃過一次飯,就算過年出門,基本也是放下東西就走!

    老人,總有些在咱們看來比較有意思的話,可是有些話如果被有心人聽到,終究會引來矛盾。老人嘛,活了一輩子,應該都是通透的人,對什麼人說什麼話,是對別人的尊重,也是自己素養的體現,千萬不要倚老賣老,覺得是老人就可以口不擇言!

  • 6 # 葉落卜知秋

    這話是舊社會傳到了現在!

    我媽姊妹三個,每家兩個孩子,每次去姥姥家基本都是一起去,基本上是上午十點半左右到,中午吃了飯三點左右就走了,所以每次我們要走的時候,都會對我們說:“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

    其實這是姥姥打趣我們,不過我們這些表兄弟們,我二姨家的表弟每次都特別印證這話,小時候每到秋天姥姥都會到我們幾家,輪著給我們做棉襖、棉被。

    記得姥姥經常說去我二姨家的時候,吃完飯,我那個表弟就趕姥姥回去,姥姥每次說起這個表弟,都說真是個外甥狗,一點也不親人。現在長大了,這個表弟跟我們都不太走動,這是把“外甥狗”這個詞表現的最形象的了。

    其實“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這話是舊社會的背景下說的,那時候的人重男輕女,嫁出去的女兒就是潑出去的水,女兒嫁出去了也基本不用贍養老人,當然老人的遺產也都是兒子繼承。

    雖然如此,外公外婆卻對待外甥都很好,不過由於外甥大部分時間跟爺爺奶奶在一起,所以跟爺爺奶奶比較親,而去到姥姥家,姥姥好酒好菜的伺候著吃了,之後就回家了。所以就會有“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這種說法!

  • 7 # 黑鹿咖啡

    這句話說成外孫個人覺得是不對的。

    其實是不養在身邊的都是這樣的,他們回來吃一頓飯都會走。

    如果外孫常年養在你自己家,他也不會吃飽了就走。

    另外,既然都已經叫外孫了,又何必要求他和孫子一樣?

    其實國內很多人對外孫和孫子是真的不一樣的,就好比對外人和對自己人。

    我爺爺對我們全部都是一樣的,不管是對女兒家的,還是對兒子家的,都一樣。

    我們都管爺爺叫爺爺,婆婆喊婆婆,我們家沒有什麼外公外婆的說法。

    我的兩個姐姐都是大姑的女兒,但是我們從小到大幾乎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可以說睡都是睡在一張床上的。兩個姐姐對我也超級好,當然對我婆婆和爺爺他們也很好。

    現在大姐在嫁到了外面經常打一個電話回來,讓婆婆他們看看重孫子,二姐呢也是過幾天就買一些東西到奶奶家裡,全家人一起吃飯啊什麼的。

    就沒有題主說的這種問題。

    所以如果你一開始就將孩子定位成了外!孫,那就不必要一直要求和你的孫子一樣。如果你一開始就知道都是孫子,那麼就又不一樣。

  • 8 # 保險島

    其實,還是跟古往今來的觀念有關係

    大家覺得娶妻生子,是添丁,但是嫁閨女,生外孫,卻感覺都是少了家人。作為新時代女性我也很無奈,但現在這種現象並沒有以前那麼嚴重了,主要還是跟誰帶的多更加親近有關係。

    像我自己來說,雖然我也很想經常回孃家走動走動,但是孩子小,家人又還沒退休,所以只有週末見一次面,外孫和姥爺、姥姥並不太親近,總是吃完飯就鬧著要出去玩,我父親也會開玩笑說,外孫吃飽就走,但是我會引導教育,拉長待的時間,讓他和姥爺、姥姥多玩,現在他也不急著走了,每次回去都很開心的在大門口就大聲喊姥爺。我父親很感動。

    另外我一個好友正好和我家相反,爺爺奶奶年齡大,帶不了孫子,姥姥姥爺待得多,自然孩子也跟姥姥姥爺更加親近。對於以前可能覺得外孫不親,但是這一代的獨生子女生出來的第三代人,哪個老人見了不喜笑顏開的。

    所以,老話聽聽就好,認真就輸了,

  • 9 # 媽媽向上

    這其實是偏見。

    為什麼這樣說?主要還是因為歷史原因。俗語說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 ,簡單點說就是女兒長大了就成了別人家的人,在古代還得改姓,古代的女人結婚後,在婆家很難知道她的姓名。所以,女兒就被灌上了是留不住的客人的標籤。對孃家人來說,女兒一旦嫁出去了就回不去了,白養了一樣。

    外孫,就是女兒生的孩子,跟孃家人的接觸就更少了,所以說吃了就走,孃家富裕,外孫還會願意多留下來,孃家如果貧窮,外孫恐怕去都不想去吧。

    很不贊同這個觀點,因為我身邊很多孩子不是由自己父母帶,也不是爺爺奶奶帶,反而是外公外婆在帶。關係自然也不像吃了就走這麼淡。

    而且像我這個年齡的人,自己外婆外公家雖然去的少,但是一年到頭,電話還是錢還是禮物都沒有少孝敬外公外婆哦,反而比他們孫子孫女還要孝順的多,關係自然也親熱一些。

    所以,現在女兒跟兒子都能平等,那外孫跟孫子怎麼就不能平等呢?

    這麼說純粹是偏見,帶壞小孩,帶壞社會影響。

  • 10 # 再少點套路

    這不是絕對的,有這個說法這應該有幾點原因。

    首先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是傳統觀念嘴作祟。出去的女兒成了別家人,孩子也是別人家得了。無論怎麼做,心裡還是有這個想法的。

    孩子嘛,很單純,誰對自己好,自己就對誰好。這裡指的不是外婆對外孫好不好,而是相對於其他孩子來說,或者外孫感受到愛沒有。開始覺得外婆對外孫還不錯,但實際上沒有裡孫好。外孫對你也自然沒有裡孫好,但是此時外婆覺得我已經做到我的職責了,只能對你這樣,你還不念好。慢慢惡性迴圈了。

    另外造成這個原因的是,中中國人的居住習慣,女兒出嫁後不在一起生活。照顧一個孩子,無論父母,或者孩子咋樣都是有感情在的。兒子養老人更常見,老人帶裡孫也就更多了。一年天天在身邊和一年來幾次像客人似的,自然不一樣。外婆外公都不認同孩子,還能覺得外孫有用?

    最後舉個例子吧。我大學室友每週給她外婆必打三次電話,基本上平均每個月還得買兩次東西郵過去,棗糕,豆油……寒暑假去陪老人打撲克(老人家裡沒有wifi,一個在煙臺,一個在威海)只是這個室友是在姥姥家長大的,從小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到大的,有感情。

    曾讀過一本小說《西決》,裡面一句話挺震撼我的。劇情是小三和丈夫一起出車禍了,剩下小三和丈夫的孩子,有人告訴正室“你當他是你孩子,他就是你孩子。”送給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希望真正懂汽車發動機的專家給廣大有車族說說,發動機空轉5000的轉速對車有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