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37799209205

      樊姓   《百家姓》中排第157位,“樊胡凌霍”。   一、姓氏源流   樊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於西周,是周文王的後代,其始祖為樊仲山甫,史稱姬姓樊氏。據《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所載,周文王的兒子虞仲有孫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輔佐周宣王南征北戰,使周人統治的疆域擴大,號稱“宣王中興”。由於仲山甫功勳卓著,宣王封他為樊(今河南濟源縣東)侯,他的子孫即以樊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於商代,是成湯王的後代,史稱子姓樊氏。據《左傳》所載,商湯的後裔子孫,在商中期以後,形成了陶、施、樊、繁、錡、幾和終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孫一直沿襲下來。商朝滅亡之後,周武王把商的遺民七族,劃歸齊國管轄,故戰國前後,樊姓多在齊、魯一帶。孔子的弟子樊遲,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後人。   3、為西南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巴郡、南郡蠻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今湖北省長陽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時之名臣,因食採於樊,故又稱樊仲山甫,亦稱樊仲山父、樊仲(見《國語·周語上》、《晉語四》),卒諡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後。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盡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濟君。”《類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魯獻公的第二個兒子,仕周為卿士,後來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國,爵位為侯,在當時的諸侯之間,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貴。他的後代子孫,後來也按照當時的習俗,紛紛以國為氏,而中國就開始有了“樊”這個姓氏。樊氏後人尊仲山甫為樊姓的始祖。   二、遷徙分佈   樊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於姬姓。周太王有後代叫作仲山甫的因為作戰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南,一說現河南省濟源市),他的後代以國號為姓,世代以樊作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商湯時代。上古湯王建立了商朝,湯王的後代十分興盛,後來漸漸分離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為樊姓。後來商朝被周武王打敗,周朝平定天下以後,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轄商朝的遺民,他將這七大王族遷到山東山西一帶,讓他們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門望族亦大多出于山東山西一帶。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黨。樊氏族人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均有分佈,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樊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佈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國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陝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約佔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上黨郡:戰國時南韓設定,秦滅韓後沿用,其地相當於今山西省沁水以東地區。   南陽郡:戰國時秦國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陽一帶。   2、堂號   上黨堂、南陽堂。   自立堂號:崇德堂、文魁堂、鑑真堂、三陽堂、忠烈堂、檻真堂、聽命堂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歐洲雙手巨劍,普通人能駕馭得了嗎?你怎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