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拒絕下流

    謝謝邀請。讀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任何學科的學習過程大抵如此,概莫能外。如果一入手就追求原汁原味,入手史書古籍,則受挫者十之八九。雖然說漢字看起來都認識,但古今之表述方式還是有很大差異的。古代由於書寫不便,古文必須精煉達意,古書因此也就往往文約而意豐的風格啦!寫古書是一個不斷壓縮的過程,讀古書則是一個不斷反向解壓的過程,誠如現在電腦中的壓縮檔案,又如行軍途中的壓縮餅乾。細品慢嚼是讀古書的唯一辦法,是急不來的,也貪快不得。《史記》乃司馬遷一生之心血,《資治通鑑》乃司馬光一幫人十九年之傑作,作為一個晚生後輩,當懷著崇敬的心情看待前人的成果,讀之前必須誠心正意,先粗讀,再精讀,繼而研讀,方可有所收穫。讀書如行路,要學挑山工,不貪一時之快,不懈一時之殆,有恆心,有毅力,有方法,有規劃,則一定會有大收穫,謹記謹記,僅此而已。小弟謬論,貽笑眾位大方之家啦!請指教。

  • 2 # 使用者21898398603

    帶著問題讀。我是學工科的,讀史書是比較困難的。但我喜歡歷史。怎麼讀下去?可以從一個朝代或一個歷史名人的特點開始,比如隨朝為何結束二百年內亂卻又極為短暫?曹操建立強大魏卻敗於晉?帶著這樣子的問題自然容易讀下去了。純屬個人見解。

  • 3 # 四不像2018

    首先,讀史書最好每天要有一段比較固定的時間。有句話說:“冬讀經書,夏讀史,春讀百家,秋讀詩。”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古代夏天天亮的時間最長。

    其次,讀史書最好是在最近心情比較平和,沒有太多牽涉人心的事時。也有句話說:“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柔日就是比較平和的日子。

    第三,就是要堅持,還要結合經書一起思考。像《三字經》裡也說過:“經子通,讀諸史”。用經注史,用史鑑經。

    這樣才能越讀越有滋味,越有收穫。

  • 4 # 肇英

    由於題主您沒有提供任何細節,於是我只好自己假設一個場景(狀況)了——一名對(中國)歷史有些許興趣,但尚未真正成為“歷史愛好者”,在歷史學上更完全是門外漢,從未接受過史學相關專門訓練的人,讀(中國)史學書籍時總是沒耐心,該怎麼辦?

    不要一上來就去讀“二十四史”那樣的史學古籍!

    不要一上來就去讀“二十四史”那樣的史學古籍!

    不要一上來就去讀“二十四史”那樣的史學古籍!

    (重要的話說三遍)

    穩固興趣、加深興趣

    想要對中國古代正史那樣的史學古籍進行正經地閱讀,並加以相對正確的理解,需要大量的預備知識與一定的專門訓練。而當人們在對歷史形成穩固、深厚的興趣之前,通常是不足以鞭策自己大量汲取知識、堅持專門訓練的。所以,您需要的第一步是穩固並加深自己對歷史的興趣。

    這往往需要您預先找到一些對自己能夠構成很大吸引力的時代、個人、事件、專門分野……然後漸漸從通俗的(亦即不那麼可靠的)載體,如小說、遊戲、動畫、漫畫、電影、劇集、“說書式”的歷史普及讀物等等中超脫出來,逐漸加大對嚴肅的歷史普及讀物,以及學術專著的閱讀量。最終形成自己對歷史、對歷史學的,穩固且有一定深度的興趣。

    對自己進行訓練

    此時,想必您業已能夠擁有一定程度的動力,來對自己進行專門訓練了。

    最初步的,是“語言學”和“史料學”兩方面的基礎知識。前身可以幫助你讀懂、理解文言文,後者可以幫助你辨別、利用史料。

    再來,則是“四把鑰匙”了,即年代、地理、職官、目錄這四把研究中國歷史的鑰匙。一個人解讀、研究中國古代文獻,譬如史學古籍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他對這四把鑰匙的掌握水平。

    當然了,對這些的學習、掌握,恐怕將會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您閱讀史學書籍時亟需的耐心,很可能在您開始對自己進行專門訓練不久後,便已經不知不覺地獲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四電噴摩托車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