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民間經方郎中

    《傷寒論》第七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釋義:

    1.這一條醫聖明確告訴後人,感受外邪惡寒者的發病部位,感受外邪都是惡寒了,以發熱與否來鑑別太陽受邪,還是少陰受邪。表證有兩方面了,一個是太陽,再就是少陰,少陰也主表了。這些情況臨床常常遇到,有些患者感受外邪容易發熱,體溫升高,也是怕冷,有些患者呢,感冒不發燒,也是怕冷,鼻流清涕,噴嚏,鼻塞,還誤診為鼻炎,久治不愈,痛苦好多年都有,這些都是表寒了,但是始終不發熱,那麼發於少陰,有些患者說,我感冒從來不發燒,有些小孩家長也反應,我的寶寶感冒從沒發燒過。從不發燒的患者,往往開始感冒就是少陰病了,提示素體少陰虛,有人呢感受寒邪肚子不舒服,肚子痛,寒邪直中太陰,厥陰都有。這一條明確告訴大家,發熱屬太陽,不發熱屬少陰,這是一個基本的大法,需要臨證鑑別,邪之所奏,其氣必虛。那個部位虛,那麼病邪容易侵犯那各部位了。

    2.感受外寒發熱者,開始到第七天是一個關鍵的節點,如果素體體質抗邪能力強,那麼第七天就會自愈了,不發熱者,體質較好,素體腎陽不衰,那麼第六天也就自愈了。這是針對體質較好,抗邪能力較強的人群了。這個規律是在不採取治療的情況下。比如 我們開始感冒,發熱,怕冷,惡寒,及時喝點薑湯也好了,不一定非要等到七天了。

    3.臨證時,開始也不一定發熱,但是第二天,或者晚上就發熱了,也要做具體分析,開始不發熱,與始終不發熱是本質不同的。

  • 2 # 執業中醫師董有剛

    這種老生常談,根本解決不了仲景此條原文,因為真正能悟出此條原理的人,根本不被國家認可,國家只認可"六經辯證"之傷寒!

  • 3 # 順世隨緣

    傷寒六日七日到,囊縮脈微煩滿貌,筋急唇青四肢疼,脈尋陰氣絡汗道,浮緩如謔各半妙,此屬厥陰肝膽經。陰厥,可分血脈黃,涇症黃,柔至黃,傷寒有四症相類,食積,寒痰,腳氣,勞煩。傷寒進入五臟受病,心病舌強笑面赤,肝病面青目痛閉,脾家不食血皮黃,肺病面白帶憂愁,腎家面黑瓜田清。是傷寒總論!

  • 4 # 觀上靈雲

    《傷寒論》第七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這一條指的是溫病,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病毒性感冒。

    發於陽,指的是白天得的感冒,發於陰,指的是晚上得的感冒。今天我們知道,病毒性感冒七天自己就會好,由於白天比晚上(晚上通常不計算時間)少一天,所以一個六天自愈一個七天治癒。

  • 5 # 12345670wys888

    一、原文: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二、釋義:

    2、發於陽者,有熱惡寒,乃病邪偏陽性或證候反應陽性。發於陰者,無熱惡寒,乃病邪偏陰性或證候反應陰性。

    3、“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講一般自然病程六、七日愈,很明顯是說太陽病,古人認為中風為陽邪,證候反應為陽性,傷寒為陰邪,證候反應為陰性。(別搞這麼複雜,各種解釋都有,哈!哈哈!哈哈哈!)

    4、六七日約略之詞,無多大意義。

    5、佐證:後一條(第8條):“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也說明七日是外感病的一個病程(七日節律)。

    故發於陽指:陽邪或表現陽性證侯,發於陰:指陰邪或表現陰性證侯,僅此而已!

    附131條

    一、原文: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也……

    二、簡釋:

    1、陽邪,(反下之)性偏熱與水等結,易作結胸,謂發於陽。

    2、陰邪,性偏寒,(反下之)易致髒結,謂發於陰。

  • 6 # 純鈞RHGL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這是說六經之傳變,太陽病與少陰病的區別。

    首先我們要解釋“陽數七,陰數六。”六氣各有它的主客。中醫的理論是來自《易》,所以說,發於陽,乃是心表,發於陰,乃是腎裡。這兩個情況,其實我在過去的文章裡已經不厭其煩說得很詳細了,這裡也就不多贅述。

    我曾無數次說過,太陽病是表實熱證,也是表實寒證。

    太陽病為表實熱證,這裡的熱是指正邪交爭表現出來的熱性症狀為主,這裡的熱並非熱邪,而是表不解的陽氣鬱遏所致,故只需辛溫發汗解表即可,不需要寒涼清熱。正如《內經》所說,“體若燔炭,汗出而散。”

    那麼,從感邪角度,稱之為表實寒證,寒指的是感受寒邪,其治法都是辛溫發汗解表,並不影響對其認知,但從習慣而言,熱多屬陽,所以習慣上多稱太陽病為表實熱證而非表實寒證。

    少陰之病,為表虛寒證、表虛熱證。其中虛為正氣虛,所以解表同時需要溫陽。表虛熱證,指的是正邪交爭後的症狀反應,可以有發熱,但熱為虛熱,不需要清。為陽氣不足而感受寒邪,正氣虧虛,故而其本質是表虛證、表陰證,故為表虛寒證。所以少陰病的治法為溫陽解表,如用桂枝加附子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後世再造散等的應用也屬於少陰病治法。

    正因為其具有表實和表虛兩種證型,表實、無汗、脈浮緊;表虛,有汗,脈浮緩,所以,要區分它。

    “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這不是《傷寒論》原文,是後世註解。

    我們來說,陽氣循膀胱經脈達於肌表,敷布於全身。又太陽處於他經之外,故主表。臟腑之俞穴均位於足太陽經上,衛陽藉助俞穴以統各經營衛的執行,故太陽可統攝營衛。

    所以,發於陽或陰,它其實是說六經的傳變,這個我以前也講過,太陽主表是因陽氣敷布於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於肺津滋養於皮毛。體表的陽氣與津液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衛外的作用。因太陽與少陰相表裡;由裡出表多指陽明兼太陽病證。太陽病以邪氣實為主,故其性質按八綱歸類屬表證、實證、陽證。

  • 7 # 金匱小鬼

    《傷寒論》原文,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為七,陰數六故也。

    外邪侵襲人體,正氣(陽氣)奮起與邪氣抗爭,見發熱。說明陽氣不衰,邪氣亢盛,正邪抗爭有力,陽有餘而外熱,表現為陽證!外邪侵襲人體,陽氣虛衰,陰氣獨盛,正氣能抗爭,無發熱,表現為陰證。

    太陽表症一般不發生傳經合併發症,陽證七天愈,陰證六天愈。這就是不用藥亦可自愈。現代人順口溜:感冒,吃藥打針三天好,不吃藥不打針七天好!

    陰數六,陽數七為《易經》,《河圖》,《內經》而來,人們認識事物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點油的面板如何選擇防曬霜?防曬霜為什麼會悶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