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微雨乘風

    “胡煥庸線”——華人口地理的點睛之筆

    說到胡煥庸線,就不得不想起初中二年級的地理。人口這一單元有專門介紹。

    在古代,人們就注意到中國東南地區地狹人稠,西北地區地廣人稀,但一直沒有人對此給予科學的描述。1935年,中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對全國各地的人口進行統計分析,繪製了中國人口密度界線。此後,這條人口地理界線被稱為“胡煥庸線”。雖然已經過去了70多年,中國的人口已增加到13億多,但是,這條線兩側的人口密度差異仍然非常顯著。“胡煥庸線”在中國經濟佈局、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2 # 文史道

    一條線的作用,想必大家都有不同的見解。

    幾何學上,一條輔助線,往往都能讓思維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南韓和北韓的一條“38線”,讓兩個國家成為獨立主權;北宋時期,趙匡胤在地圖的西南邊畫了一條線,從此大宋和大理兩國相安無事,保持了幾百年的和平。

    而如今,在中國的國土上,也有這麼一條線,影響著世世代代。即使時光已經過去了80多年,這條線的兩側,還如同兩個世界,不曾改變。

    這條線,就是“胡煥庸線”!

    關於這條線的來歷,聽名字就知道由一個人的名字得來。

    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張華人口分佈地圖,其中地圖上的一條線非常引人注目。這條線的一頭是東北黑龍江的黑河,一頭是雲南的騰衝。

    這條45度傾斜的直線把中國版圖一分為二,線的東南邊,國土面積佔當時版圖的36%,人口占96%;線的西北邊,面積佔 64%,人口只佔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如今,看似簡簡單單的一條線,卻影響著中國很多方面。另外這條線的得出,也不是那麼輕鬆。難度不亞於陳景潤證明數學難題“1+2=3”。

    這條線是胡煥庸運用“大資料”測算出來的。別以為大資料只是今天的產物,對於嚴謹的古人來說,他們的精神就是大資料,令人尊敬。

    據胡煥庸的學生吳傳均院士回憶 :當時中國的總人口估計有4.75 億,胡煥庸以1個點表示2萬人,將2萬多個點子落在地圖上,再以等值線畫出人口密度圖。

    可想而知,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用手工畫2萬多個點,再計算等值連線,耗費的工夫是驚人的。由此,2009 年,中國地理學會發起的“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胡煥庸線”名列其中,並僅次於“珠峰測量”,名列第二。

    最令人稱奇的是:即使時光已經過去了80多年,中國曆經了無數變化,中國版圖也從海棠葉變成了雄雞,人口從4億多增長到了14億,經濟規模翻了幾十倍,國家區域發展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層出不窮,但是這條線界定的“環境”“生態”“氣候”“人口”“文明”等等,都不曾打破,也不曾突破。

    沒有放眼全國,我們只生活在自己的小空間裡;只有在大資料的呈現下,我們才能看到另外一番景象。

    2014年4月11日,即時通訊軟體騰訊QQ的一張資料圖很好的證明了,時間雖然過去80年,但“胡煥庸線”依然鮮明存在。

    資料顯示,當時同時線上使用者數約2億人,在這條線的一邊是QQ線上的訊號,另一邊卻是大片黑暗,與1935年胡煥庸書桌上人口分佈圖的模樣完全吻合。

    另外,還有馬雲的“菜鳥物流”雷達預警圖,也可以印證這條不變的"永恆之線"。

    這條線,現在已經成為“路網分界線”“教育資源分界線”“霧霾分界線”“旅遊資源分界線”等等,能夠想到的資源,基本上都因為這條線的存在,成為差異的定格。

    但是我們料想,隨著西部的逐步開發,新型城鎮化的規劃佈局,以及“一帶一路”的全面推進,這條線兩邊的風景,還將迎來新的變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甄嬛傳》中的甄嬛和《如懿傳》裡的如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