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材姐姐小胡
-
2 # 取個有知識的名字
有的家長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就拼命送孩子讀好的私立學校,甚至不惜負債,真的是為孩子好嗎?
到底好不好我們現在不知道,但是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絕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好。
我經常跟我家孩子講,沒有哪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也許正是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吃過沒文化的虧(排除那些極個別文化不高事業有成的),幹著最髒最累的活兒卻拿著最低的薪水,所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走自己的老路。當今社會,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讀書仍然是最便捷的上升通道之一。
就拿我身邊的兩個鄰居A和B來說,AB從小是一起長大的同學,好友。在高中之前她們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B甚至更比A優秀一點,但是,事情從高中發生了轉變,B由著性子讀完高一上學期就回家學手藝了,後面的故事也能想象得到就是結婚生子,這樣的人生也不能說不好,只是相比自己曾經的好夥伴A來說就有點差距了。A經過殘酷的高考,考上了更高一級的學府學習,畢業後經過四五年的打拼已經成為公司的管理人員,愛人也在一家比較好的單位上班。如今在打拼的城市有房有車,也算是有個立足之地。每次回家和AB聚會總能聽到B對A說當時要是能跟A一起堅持下來就好了。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全對,但是從目前狀況來說,學習貌似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了,也就不難理解有些家長為什麼即使負債也要送孩子進較好私立學校了。
-
3 # 阮方3
多讀書讀好書不是為孩子好嗎?這跟家長文化水平沒關係,能這麼做的家長眼界算很遠了,特別是寒門越發應該這樣。持讀書無用論啊、靠人脈靠機遇靠小聰明的觀點的人,那才是沒文化。什麼時代了,沒文化沒學習能力的人,你連抖音這種東西都不會玩的!
-
4 # 郝峰濤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們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自然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連帶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為什麼不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比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四,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教育的壓抑,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敬:
回覆列表
父母拼命賺錢,孩子發奮讀書
我們送你們好的環境好的學校讀書應該
你們為我們讀書爭氣必須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