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言道明德

    首先讓我們找到“父母在,不遠行。”的出處,本語出自《論語》中的《里仁》這一篇,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要理解這句話,還得辯證去解讀,孔子既強調子女應奉養並孝順父母,又強調不要漫無目的的遠遊。但另外一層意思是,父母健在,贍養父母同時,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簡單地說,贍養侍奉父母很重要,外出沒有比侍奉重要的事,就不要外出了,如果外出,那就要有正確的奮鬥目標,比孝敬父母更重要的事了,這其實是“孝”與“義”的博弈,要權衡其中利弊而已。

    其次“是封建意識嗎?”本人的觀點很明確, 不是。這裡雖然有儒家思想“仁義”在其中,但它並不是封建意識,可以說它有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影子,強調為人子女的“本分”,也就是說,為人子女怎麼做才是“孝”,如何履行做子女的義務。

    最後,在老有所養的今天,父母依靠的不僅僅是子女,有子女贍養同時,也有社會的贍養,國家的贍養。面對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當下,獨生子女贍養的老人很多,大多數贍養4個老人,有的甚至是7個或者8個,壓力很大。一對獨生子女父母生病,莫說遠行,就連照顧父母已經是力不從心了。然而不遠行、不奮鬥、不上班,又拿什麼贍養父母呢?“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在當下,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仍然是是“孝”與“義”博弈。

  • 2 # 一個憂心後歷史的凡夫

    好奇心頓起:寫些啥呢?

    《來美十大遺憾》6月4日17:19發文。

    閱讀至第5大遺憾:來了美國定居,只能把父母當成網友了。什麼父母在不遠行的封建意識只得拋棄了。

    啥情況啊!〈父母在不遠行〉成了封建意識?

    這句話頓時直擊心扉為啥?

    當下的我正在考慮(父親已70有餘了,身體已漸不如昔)。從前在廣州市的事業也算小有所成,這便成了一直不定心回家的自我寬恕理由。

    看著崔哥的觀點,頓時陷入迷茫,《父母在不遠行》居然成了封建意識。那我可不願做封建思想的奴才。

    其中劇友《風和日麗校園風光》和四川廣元市巜冷明貴》的回答讓我豁然開朗。

    原來《父母在不遠游》還有下句《遊必有方》。岀自《論語.里仁》

    孔聖人的本意是:父母年邁在世時,儘量不長期外出。但兒女有了正確的人生目標後,需外出時必和父母講清離家原因,並安排好父母的起居生活。仍需常回家看看。

    孔聖人的思想《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實則強調另一思想《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所以後人的我們正確理解吃透古賢人的思想精髓後。

    應該認為《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不是封建意識和封建思想。而是後人必須傳承的正能量的精神文化。

  • 3 # 風和日麗校園風光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這不是封建意識。“父母在,不遠行”其核心內容是“孝”,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孝敬父母,現在學校要求學生背誦的《弟子規》也有這句話,意圖就是強調“孝”。

    弘揚傳統文化,並不是生搬硬套、照單全收,而是取其精華“孝”,去其糟粕“不遠行”。精華就不說了,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連續傳承受眾者之一的你我他,就不廢話了。

    “不遠行”是固步自封,從個體角度看會阻礙個人發展進步;從國家民族角度看會阻礙國家發展、民族進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個體成長進步,需要學習、工作,這些往往需要遠行。結合實際考慮,父母年紀不是很大時,要多遠行,多進步,多發展。父母年紀大了時,需要人陪護了,可回到父母身邊;也可以把父母接到身邊,我身邊大多數人選擇這種方式。條件特別好的也可以僱保姆,這樣有專人24小時陪護應該效果更好,但實際卻發生一系列不法事件,迫切需要相關立法專項懲治,讓事主放心,把更大精力放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國家民族也要發展進步,這需要人口流動起來,改革開放後這種需要更迫切。在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期間,“農民工”這支龐大隊伍做出巨大貢獻,這是不可磨滅的,也是不可否定的。在重要的國防方面,駐守邊防的將士毫無疑問也需要遠離父母。近期,在抗疫過程中,那些令人無限尊敬的“逆行者”,哪一個不是遠離了父母,凡此種種,國家建設需要大量的遠行著。注意!注意!但絕不需要背離祖國,遠離他鄉改換國籍追求個人享受的所謂“逆行者”,而是需要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這樣真正的“逆行者”,他們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名利,主動放棄高職厚祿,為積貧落後的祖國民族奉獻一切。從這個角度看,還要感謝抗美援朝英勇無畏的志願軍將士們,正是他們俘獲的戰俘,才使周恩來總理有了籌碼換回錢學森這位超級國寶,也使“兩彈一星”成為夢想成真。是非公理自在人心,別說自己委屈對比一下,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科學技術人員,試問天下,哪個明星可與他們相比,但大家知道嗎,導彈、原子彈、氫彈、東方紅衛星、長征系列火箭等一系列早日成果,當時參與人員的每一項成果獎金僅僅……猜?猜?猜?再猜?多少?……十元!!!啥也不說了……

    自古就有忠孝不能兩全,國家民族與家庭個人之間,有時勢必會發生衝突,這時遠行與不遠行的取捨,就不用我們探討了,答案深埋在骨髓之中。岳飛與秦檜不僅僅是一個歷史故事……

  • 4 # 手機使用者5789757374

    其實這句話有些片面。對父母全憑良心。不孝子近在身邊也不會盡孝。是孝子遠在天邊也會時常掛念父母。關心父母。和遠近沒啥關係。很多人為了生活不得不遠行。

  • 5 # 丙方立場

    父母在,不遠行?我的答案是:為了生活,人們才去奔波勞碌的,之所以操勞,就是為了家庭生活的更加好些。建議你聽聽兩首歌,第一首是劉歡的歌,贏在中國的主題曲《在路上》,第二首是陳紅的《常回家看看》。二者結合起來,做人做事,我們就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6 # 桃之夭夭老牛

    不要斷章取義,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理解完整了,就不是封建意識了。我們今天外出不也要告訴父母去的地址嗎?

  • 7 # 冷明貴

    我認為不是封建思想,現代人都在這麼做。

    其實,這句話還有後半句:“遊必有方”。

    迫於生計,做不到不遠“遊"的人很多,但都會告訴父母:到哪去,幹什麼,與誰一起,何時歸家。這樣才能讓父母放心。當父母生病或有需要時,必然會回家陪伴。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孝”,永遠都不會過時。

  • 8 # 大蠍子王

    要用歷史的眼光,評價這句話的對與不對。兩千多年前,這句話絕對正確。為什麼?交通不方便,一遠行弄不好,幾年都回不了家鄉。捎封信都要數月或數年。現在,時代變了,交通方式變化了,又是地鐵丶汽車丶輪船、飛機、高鐵……一兩天或幾個小時就能回到家鄉了,秒秒鐘就可以打電話丶微信丶視訊了。

    所以說,這句話,時過境遷一一一過時了。不足掛齒。更談不上什麼封建意識了!

  • 9 # 三山易學

    古代遠行意味背井離家,生死未卜,難以照顧父母親人,現代社會交通發達,天空有飛機,水上有輪船,陸上有火車,汽車,雖千里之外也朝發夕至。“遠行”的概念已大相徑庭。所以古代出門尤其出遠門是人生大事,除非不得已是不會出遠門的,這是由當時的交通侷限的。就是以現在的眼光看來也是明知選擇 與封建意識沒有任何關係。

  • 10 # 飛鴻吟

    是文明新風。除非父母身體好,收入穩定,他們非要你出去闖關。因為年事已高的父母有很多未知,關心他們、愛護他們是子女職責。故提倡父母在不遠行是非常必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尤氏為何認為尤二姐嫁給賈璉是一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