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宇學長
-
2 # 顧盼雙寧
川劇的歷史悠久,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之譽。為川、雲、貴幾省人民所喜聞樂見。其聲腔由高腔、崑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聲腔加四川的民間燈戲組成。明未到清中葉由外省傳入四川並逐漸發展完善。川劇情節引人入勝,腔調意味雋永,唱唸做打齊全,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清末後正式稱為川劇。成為西南地區影響深遠的劇種並逐漸滲透全國。川劇劇目繁多,有“唐三千,宋八百,數不完的三列國”之稱,名戲《白蛇傳之金山寺》享譽中外。(遲復為歉!)
-
3 # 藝術印象館
川劇是起源於四川,長期流行於四川、 雲南、貴州等幾個西南省份,是人們喜聞 樂見的一種地方戲劇。明末清初,陸續有大批各地移民進人 四川,以及各省在四川的會館紛紛建立, 全國各地的南腔北調也相繼被移植到四川各地,這些劇種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相 互融合、相互借鑑,又結合當地的風俗、方言以及各種民間戲曲,逐步形成了一種 具有四川特色的劇種,就是川劇。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它流行於四川各地和鄰省地區,深得人們的喜愛。
在明代,川劇作為一種有特色的劇種就已經出現。著名學者和詩人楊升庵在編寫劇本、選擇表演形式和豐富唱腔等方面,為川劇的興起作出了貢獻。但在明末清初的長期動亂中,川劇的發展受到極為嚴重的影響和制約。
有資料顯示,唐憲宗元和元年,四川地區發生了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事件。當時,時任蜀中方鎮(相當於省長)的劉闢是個大貪官,他在蜀中無所忌憚地亂收苛捐雜稅,搞得民不聊生。於是,當地的優人(戲曲演員)便將劉闢的作為編成戲劇--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川戲《劉闢責買》,準備透過此來為民疾呼。但這一戲曲雖然已排練熟練,卻一直未能得到上演的機會。
準確地說,川劇的正式形成是在清朝中期。因為在明朝末年,各省移民大量進入四川。隨著移民的到來,江西的戈陽腔、江蘇的崑山腔、安徽的徽調、湖北的漢調、漢中的二黃、山(西)陝(西)的秦腔等劇種也傳入四川,和四川民間的花燈戲同時流行各地。由於各劇種的藝人經常同臺演出,彼此交流技藝,於是一種具有共同風格的新劇種一一川劇就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產生了。
川劇有崑曲、高腔、彈戲、朗琴和燈戲五種聲腔,各種聲腔都用四川地方語言演唱,以鑼鼓、嗩吶等樂器伴奏。閒四川方言道白、念唱的川劇,通俗易懂、風趣詼諧,詞彙豐富優美,文學性很強;川劇的表演生動,唱腔美妙,富有濃郁的鄉上氣息。
傳統川劇的品種、劇目繁多,流傳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國”的說法,僅現存的文字劇目就多達1700個;在品種方面,有歷史戲、時裝戲、文戲、武戲、文武兼備戲、喜劇、悲劇、正劇、鬧劇、悲喜劇等。
以寫意為主的川劇表演,其待點是:虛實結合、以神傳形、神形兼備。川劇的各行當部有一套唱、做、念、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朱五法的表演程式,還有手、腳、腰、腿各種基本功,如文功、武功、水袖、手絹、摺子等都各有套路。川劇的“變臉”、“踢眼”等特技與劇情、人物緊密結合,使劇情發展曲折有趣,人物個性鮮明、形象,劇情生動、感人而引人入勝。
過去在巴蜀各地,城鄉百姓都愛看川劇,有人為看戲願走幾十里路,願站幾個鐘頭。文人雅士也喜好川劇,他們整理劇目或創編劇本,如著名的川劇作家黃吉安等。在四川,每逢香會、廟會時都要演川劇,在眾多會館、行幫中唱川劇;肩錢人家的壽慶、婚喪儀式中也離不開川劇。在民間的祈雨、除凶煞等活動中,也要請川戲班子來唱“打叉戲”。長期的演出實踐,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川劇藝術家,如著名的“戲狀元”嶽春、“戲聖”康芒林等。
新中國成立後,川劇藝術更是蜚聲海內外。川劇團多次到北京、瀋陽、武漢、上海、廣州、昆明等城市演出,獲得各界人士高度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