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動畫猜成語
-
2 # 糖小果成長日誌
題主已經很清晰的把孩子身上的問題描述出來了。首先我想先給題主一個建議,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要把“自私”、“任性”、“霸道”等給孩子貼上標籤。他們這個年齡,還無法明確的分辨出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已經有了明確強烈的自我意識,其表現為想到什麼就去做了,而且和3歲時候的自我意識不太一樣的地方是,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在做事情的時候保護自己的利益了。然而,他們並不理解可能自己做事情保護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了別人的利益,因為年齡關係他們根本無法考慮到這個事情。
如果這個事情,大人們把大人世界的規則強套到孩子身上,給孩子貼上標籤,在孩子內心可能也就開始給自己定義了,這樣下去不僅無法把孩子往好的方向引導,反而有可能越來越糟。
所以,遇到這樣的事情,家長不能有兩極的態度:1、不能以孩子年齡小為原由,放任他繼續下去,不管教。2、也不能因此上綱上線,去界定孩子不是好孩子。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引導,告訴孩子,這件事情這樣做是不對的,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以平等的身份去給孩子講道理,絕對不要以勢壓人。會有家長經常說,因為我是爸爸/媽媽,所以你必須聽我的!我是為了你好。等等這種回答,在孩子看來這些是大人拒絕他的一個託詞。
我們迴歸題主的問題,題主的小侄女兒其實很聰明,她懂得如何讓自己得到的“利益最大化”。但是,這個年齡的孩子能夠想到這點已經很不容易了,最為家長,這個時候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引導孩子。比如說,再一次遇到同樣的切水果的時候,大人搶先一步拿走最大的,看看孩子什麼反應,可以引導著她自己想要的別人拿走了是什麼感覺,來教他不要做讓別人不開心的事情。也可以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引導他,同樣針對拿水果的事情,孔融讓梨是一個很好的教材,讓孩子明白心理的的滿足比生理的滿足更幸福。
允許孩子犯錯,但是不允許孩子犯同樣的錯。犯錯很正常,不要孩子一犯錯就大聲的責罵。這樣對教育孩子沒有任何有益的作用。然而犯同樣的錯誤就不應該了,可以小懲大誡,比如在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和孩子講好,下次如果再犯這樣的錯誤,就要對他有相應的懲罰了。一般情況下,孩子都會明白,基本之後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我是糖小果媽媽,我在糖小果日誌和各位寶爸寶媽們共同探討寶寶成長的點點滴滴。
1.比如我削了一個蘋果分成了四分,一共四個人,有奶奶,還有妹妹,她挑了最大那塊吃。
2.還比如妹妹的玩具,她總是要搶著先玩,而且會制定各種不公平規則讓她自己盡情玩,比如說家裡有識字卡片,四歲的妹妹不認識多少字,她又認識很多字,她就制定一個規則說,挑一個字看誰認識,誰就可以滑滑梯,結果肯定是她認字多她玩的多。
3.出去逛公園,買了兩個一樣的玩具,有一個她在公園老玩,玩了半天,妹妹不會玩另一個我就給拿著,結果回到家之後,她把另一個沒玩的拿走了。把那個玩半天的給妹妹了。
4.還有一次也是買了兩個一樣的玩具,帶電池的魔法棒,妹妹玩的時候一直開著把電玩完了,她就不捨得老玩,自己的還有電,後來我給妹妹換新電池的時候,她跟我說把她的魔法棒的電池給妹妹換上吧,好像很大方的樣子,我立馬就明白了她的意圖,她讓我把她的電池拆下來給妹妹,讓我把新的電池換給她自己。
4.妹妹是個直脾氣有什麼都要吵著嚷著說出來,比如要買玩具,要去遊樂場啊,有一次我們開車出去超市,在車上她就很小聲跟妹妹說去遊樂場,妹妹聽到後馬上大聲吵著跟大人說去遊樂場,她就很好的利用了妹妹的缺點,達成他的目的。
總之,我這個七歲的小侄女真的不簡單
回覆列表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自私是天性,也就是說正常行為,但是應該正面教育,引導。在現實生活中找現實的例子,來給孩子講解,說服孩子。孩子在這個年齡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自己的玩具不給別人玩,別人的玩具還要搶來自己玩,吃的東西也總是盯著別人手裡的,還不讓別人碰自己的。
實驗證明,3到4歲的兒童普遍顯示利己傾向,不考慮其他孩子的利益,5到6歲兒童表現相差不大,但7到8歲兒童則有完全不同的表現,這也就證明在這個年齡段是給孩子樹立和教育正確對待事物的關鍵年齡段。正面溝通引導,讓他懂得分享,更加充滿活力,性格也會更加開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大的,也是最有效的。生活中到處是充滿分享的機會,比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然後交換玩具,讓孩子明白一個人玩獨樂樂,不如大家一起玩眾樂樂。其次,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比如說你那了特別好玩的玩具,可孩子想要玩,這個時候你可以假裝不給孩子玩,讓他體會這種感覺,這時候趁機引導,如果你的好朋友想要玩你的玩具,你不願意和他分享,你的好朋友也會和你一樣不開心。透過這種引導,孩子也能慢慢理解不被分享的失落感,從而慢慢學會與他人分享。
當孩子與別人分享快樂喜悅時,別人也會受到感染,感到開心快樂。所以這個時期一定要正面教育和引導孩子,要懂得分享,會讓孩子性格更加活潑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