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野袍子仙女

    導語:自古無情帝王家,封建王朝的兄弟之情絕大部分時候不過是笑話。權力對於一個人的誘惑是難以估量的,尤其是在古時候,皇子們為了爭奪那“唯我獨尊”的皇位常常大打出手,甚至於自相殘殺。縱觀歷史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比如秦二世胡亥即位後將所有的兄弟姐妹全部殘忍殺害,南漢中宗劉晟為了鞏固地位同樣將屠刀伸向了十五個兄弟,這兄弟之情對他們而言是那麼的卑微可笑。而唐太宗李世民同樣有一段不光彩的歷史,為了爭奪皇位他毅然決然地發動了“玄武門事變”,將自己的親兄弟兩人殘忍殺害,而後更是砍下李建成的頭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李世民是個什麼樣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 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 。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 。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借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 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為何還要砍下他的頭顱?

    擒賊先擒王,如果殺了李建成,東宮勢力就等於群龍無首,因此東宮的人也就認清形勢,不再做無謂的犧牲,因為李建成一死,對於他們來說反抗已經沒有了意義。而當時雙方正處於混戰之中,李建成是死是活,無人知曉,所以尉遲敬德此舉是扭轉乾坤的點睛之筆,也是克敵制勝的關鍵。果然,當眾人看到李建成的人頭時,都成了洩了氣的皮球。

    這玄武門事變本來就是李世民一手搞出來的,但是為了在後世留下一個好名聲他決定將一切責任都推卸給李建成他們。殺害太子本身就是要誅滅九族的大罪,而李世民則是一不做二不休連自己的老子都趕下臺。登上皇位以後他自然成為了說一不二的獨裁者,為了堵住悠悠眾口他開創了干預史官記事的先河,將李建成和李元吉貶低得一無是處,同時還把玄武門事變的鍋甩到他們身上,讓自己砍下親哥哥頭顱的行為變成一件“無可奈何”之事。封建帝制下注定難有家庭的真情李建成和李元吉到底有多大能耐從各大史料中我們不難看出來,李建成在李淵他們打天下的時候坐鎮後方處理政事,沒有任何正統史料說他出現過什麼大的紕漏;李元吉更是為李世民開拓疆土提供了許多幫助,但這兩位卻被描述成“殘暴的無能之輩”,到底誰的肚量狹小我們內心自然有數。

    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實力並不佔優,而他的取勝靠的是出奇不意,攻其不備。而且李建成事先早有防備,當東宮人馬傾巢而出的時候,李世的那點實力就顯得相形見絀了。而東宮薛萬徹一路上殺紅了眼,馬上就要率兵攻入秦王府。情急之下尉遲敬德砍下李建成的人頭嚇退東宮,然後在李世民的授意下挾持李淵,討要兵權,控制局勢。

    總結:從李世民三箭未中李元吉和事後在李淵面前失控的情緒以看出,當時的李世民已經慌了神,精神高度緊張,並處於崩潰邊緣。所以他不可能親手將大哥的人頭砍下來,然後再從容淡定的跑上城樓喊話,而這麼血腥暴力的事情只有大老黑尉遲敬德才能完成。

  • 2 # 唐代丹藥

    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只是死於箭下的太子李建成的價值還沒有被完全利用完,這就是歷史上皇位之爭殘酷的一面。

    李建成的人頭,被尉遲敬德提出來時,正是太子府的長林兵與齊王府的侍衛聯合進攻玄武門的時候。

    當時,已經亂成一鍋粥。

    守衛玄武門敬君弘等人,與“長林兵”齊王府兵混戰。太子李建成的長林兵是長安城中二千多個惡少年及四方驍勇組成,由馮立馮翊等人統領,到了此時已經兩年的時間。齊王府兵則多是壯士及罪人,他們一生的榮華富貴全部託付在李建成和齊王身上,曾受李建成和李元吉解衣推食的禮遇和厚恩。

    此時,李建成李元吉一方又受到馮立的"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口號的感染,在來之前,這些可說為悍兵的隊伍,是經過自然篩選的,因為他們全都知曉李建成李元吉身遭不測,精明怯懦的人早已逃走。所以,這支臨時拼湊的隊伍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爆發出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負責看守玄武門的敬君弘只是一接觸便被殺。

    戰況一時間由於敬君弘等守衛的參加而進入了大戰。要知道,之前李世民埋伏玄武門之時,只有李世民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人,外加隨從七十人,充其量只有八十多人。在這種混戰之中,根本討不了什麼好。

    事實證明,李世民長孫無忌等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引發了這場動亂,卻毫髮無損的全面接管了整個大唐,只有盡忠職守的敬君弘還有齊王府謝叔方和太子府的馮立成為了《舊唐書》中的忠義之士。

    絲毫不知情由,等待三子對峙的李淵,卻泛舟南海上。玄武門之變的兩天之後便成為了不操勞國事的傀儡。

    事情能夠相對平穩的解決,關鍵就在於李世民等人的謀劃,以有心對不備,只需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便可以掌控全域性。

    但是馮立和謝叔方的突然加入,使得事情複雜起來。

    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後的價值被挖掘了出來,同時李淵還未出面定性這次事變的最終性質。

    事變之後,李建成長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陸王承道、河東王承德、武安王承訓、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並坐誅。元吉死時年二十四。有五子:樑郡王承業、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並坐誅。

    在馮立等人看來,發動這場小規模的戰鬥十分值得,如果能趁亂將李世民等人幹掉的話,唐朝便沒有了嫡子。儘管太子雖死,卻也有後人繼承,也就是成為事實上的嫡孫,也是有很大可能成為第一繼承人。那麼,殺了李世民就會平叛有功,大功一件。也可以完全拋開馮立的所謂的目的,他發動這場叛亂,目的就是為太子和齊王報仇,他的目標自然是李世民。假設李世民因此被殺,作為李淵該如何善後,維持大唐繼續走下去?

    此時,當今創立唐朝的開國之君李淵還健在並未下詔安撫。“長林兵”以及齊王府衛兩千餘人,在馮立的義正言辭之下,憤而殺向玄武門。

    而在李世民看來,這是一突發事件,已經危及到了自身安全。

    雖然李世民長期掌控軍權,可是在武德四年(624年)之後,官位不斷攀升,卻手中的兵權和人才一再遭到剝離,以至於謀劃事變之前,還需要尉遲敬德持劍裝扮分道來召集房玄齡和杜如晦。

    此時此刻,是他精心策劃中的意外,皇位已經觸手可及,他怎麼能讓眼前這種陣仗阻止他繼續進取。

    他之所以生出殺兄自立的念頭,多是因為長期在外征戰,為唐朝統一立下不世功勳,一舉壓過深處東宮的李建成的威望,其種種舉動惹來了李淵的反感,形成了一個遏制李世民進一步的團隊。

    其實,李世民受到李淵排斥,還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李淵與突厥的關係。李淵舉起大旗的初期,限於實力不得不向突厥稱臣,一再的討好和納貢,換來的是突厥更頻繁的襲擾。

    而李世民卻與眾多突厥貴族關係匪淺。舉個例子來說,阿史那蘇尼失者,啟民可汗之母弟,社尒叔祖也。其父始畢可汗以為沙缽羅設,及頡利為李靖所破,獨騎而投之,蘇尼失遂舉其眾歸國,因令子忠擒頡利以獻。太宗賞賜優厚。拜北寧州都督、右衛大將軍,封懷德郡王。貞觀八年卒。

    所以,隨著李世民的軍功不斷增長,李世民背後有突厥這個影子的存在,讓李淵是耿耿於懷。

    從反面來說,李世民的政治軍事外交能力都相當出眾。在事變爆發前夕,李世民與當值的常何僅是數次會面就讓其俯首帖耳。其心機城府之深可見一般。

    而在此時,面對已經危機自身安全的叛亂,李世民如何不能狠下心來,以李建成李元吉的人頭斷絕了叛軍趁亂取勢的念頭。也證明了他李世民是最終的勝利者,之前的一切都已是過眼雲煙。

    怕日後追責的“長林兵”和齊王府衛,立刻分崩離析。

    到了此時,太子和齊王就完全沒有了價值,這對於李淵同樣如此。

  • 3 # 碼字先鋒

    中國的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選擇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古代皇室的傳統是要立嫡長子為皇位繼承人。嫡長子就是皇帝與正妻所生的長子。

      但是,嫡長子並不一定都適合當皇帝,有的嫡長子是無才無能的,但是,皇帝也不能違背嫡長子制度,必須得立嫡長子為太子。

      不過,也是有特殊情況的,如果嫡長子被殺、被廢或者夭折了,那麼,皇帝就可以從另外的皇子當中選擇一個合適的人來繼承大統。比如,清朝時期的康熙,康熙數次廢立太子,最終還是選擇了皇四子胤禛為皇位繼承人。

      古往今來,即使皇帝確定了太子的人選,其他皇子也不會放棄爭權奪位的,因此,歷史上就有很多“兄弟之間為奪皇位而自相殘殺”的故事發生。影響比較大,爭議比較大的就是李世民與李建成的爭奪戰了。

      李世民作為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君王,他一定知道自己一旦殺了兄長李建成,並奪得皇位,一定會揹負千古罵名的。一是李建成為嫡長子,二是他的做法違揹人倫。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他一定都考慮到了這些,那李世民為什麼寧願揹負千古罵名,也要殺了李建成呢?

      面對李建成的步步緊逼,李世民依然猶豫不決,但是,李世民的手下: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秦瓊,杜如晦等人都勸李世民要先下手為強。李世民還是沒有聽從他們的意見,說再等等吧。

      直到眾人問他:秦王殿下,你覺得堯舜是什麼人?李世民道:聖人。

      接著李世民手下的眾人道:如果堯在挖井的時候掉入井裡,但是,他不想辦法出來而是被埋葬到了井底,那麼,他也不過是一堆泥土罷了,而成不了千古聖人。

      如果舜在粉刷房間的時候,房間失火了,他不設法出去,就會被燒成灰燼。但是,他們面對磨難,非議,他們都設法挺了過來,都活了下去,並把恩澤普施天下,讓法則行於後世,所以,他們才會成為千古聖人。

      秦王您現在面對李建成的步步緊逼,你現在不自保,不對太子與齊王痛下殺手,那麼,您的才華,您的抱負就會化為泡影。您應該學堯舜面對危難時的做法啊。

      李世民聽了他們的話以後,心中思考了一番:是啊,自己的一番抱負,一腔熱血,難道真的要空餘恨嗎?如果自己做了皇帝,自己的一番抱負得以施展,國富民強,又何懼揹負千古罵名呢?

      所以,李世民最後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掉李建成。

  • 4 # 陶源深處

    看到大家引經據典長篇大論,從各個角度分析得頭頭是道,但有沒有可能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了,畢竟當時的局面,事情的發生都是瞬間的,包括射箭砍頭,我想李世民不會想這麼多,才砍李建成的頭。

    玄武門之變,皇家兄弟兵戎相見,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種局面下,不弄死對方是不會罷手的。不可能變到一半,兄弟二人回憶起小時候在一起玩耍的畫面,良心發現,留下了悔恨的淚水,握手言和,一群人放下武器,手拉手哈哈大笑著喝酒去了。

    李建成只是被箭射中,怎麼才能確定死沒死呢?下去探探鼻子聽聽心跳,還是請個太醫把把脈,開具個死亡證明,顯然這都有點不符合,當時緊張的氣氛,和可能瞬息萬變的局面,乾脆把腦袋砍下來,我看你死不死!

    古人云:打蛇不死,必受其害。歷史上爭權奪位,死裡逃生後,王者歸來的劇情不是沒有上演過。所以,為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反正已經到了豬八戒啃豬蹄-自相殘殺的局面,箭都射了,也不差再把腦袋砍下來,順便還能震懾震懾其他人。

    可有人要說了,被射中要害,應該也就死了,為什麼不能留個全屍,還要砍頭呢?答案見動圖吧!

  • 5 # 塗舟

    李淵稱帝之後,冊封李建成為太子,留任長安,協助自己處理政務;冊封李世民為秦王,統領三軍,掛帥出征。李建成與李世民一個主內,一個主外,起初兩人關係還算不錯,但時過境遷,兩人也逐漸由兄弟反目成仇。

    兩人關係的轉變原因在於秦王的赫赫戰功。李世民自從掛帥出征之後,幾乎打下了唐朝一半江山,無論是在軍隊之中,還是民間鄉里,秦王李世民的名號是最響的,可以稱得上是響遍神州。這樣一來便犯了李建成的忌。李世民的威望已經超過了太子,那他還有什麼臉面做太子,接管天下。於是乎,李建成便開始與李元吉在朝堂上排斥李世民,最後發展到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在千鈞一髮之際,決定先發制人,在李建成與李元吉進攻之前,埋伏在玄武門,發動兵變。在李建成發現中計之時,跨上一匹馬就想跑,被擅長騎射的李世民一箭射死,落下馬來,尉遲敬德打馬上前,割下了李建成的腦袋。

    既然玄武門兵變已經成功,那李世民還會允許尉遲恭割下李建成的腦袋呢?

    在我來看,割下李建成的腦袋至少有兩個好處,而且都是在政治上為李世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當李世民拎著李建成血淋淋的腦袋時,李淵整個人渾身顫抖,淚流滿面。要澄清的是,李世民殺了李建成並不單單是為了自保,而是要逼宮。看見太子血淋淋的人頭,李淵的心理防線徹底被擊碎,畢竟天下兵馬盡在秦王手中。所以,李淵決定禪讓,這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李建成的那顆人頭。

    李建成雖然名聲沒有李世民想,但畢竟身為太子,其身後既有文官勢力,也有軍事勢力。比如太子黨薛萬徹,在聽聞李世民造反之後,立刻帶著人馬趕來救援,結果李建成已經身首異處。主子都已經沒了,皇帝都已經服軟,如果此時不識時務,下場只有一個死字。武官集團被收復之後,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集團便一股腦的投靠李世民,成為李世民治下之臣。

    結束語:政治人物就是這樣的冷血無情,雖然政變成功,但是為了達到最佳的政治效果,不得不借用太子李建成的腦袋,這就是政治家的政治手段!

    【文 / 楚南青史君】

  • 6 # 李先吉1992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不僅殺了李建成,奪走了他的皇位,還讓人砍下了他的頭顱,手段不可謂不果決,也不可謂不狠。

    可是,既然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死了,也不會對他造成威脅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怎麼說也是他的親哥哥親弟弟,他為什麼還要讓人砍下他們的頭顱呢?

    李世民一手打下了大半個李唐江山,功勞之大可想而知,威望之高更是可想而知,尤其是在軍中,李建成更是遠遠不及李世民。

    所以,李世民對於李建成而言始終是一個威脅,即便將來李建成當了皇帝,沒有了李淵在上面壓著,誰能保證李世民不會謀反?這也是李建成決心要剷除李世民的原因所在,防患於未然,防李世民於未反之時。

    李建成讓李世民來陪自己喝酒,結果在酒中下了毒,喝得李世民吐了好幾升血,好在被搶救了過來。

    李淵一看,這兄弟倆怕是要鬧翻了,他也知道李建成一直視李世民為威脅,但他支援的是李建成,所以只好去和李世民說:“老二呀,我那時候說讓你當皇嗣你自己不願意,現在你哥當皇嗣這麼久了,又和你合不來,我看你還是去洛陽吧!”

    李世民當然想去洛陽了,去了洛陽誰還管得了他?可是不能表現得太明顯了,所以說:“老爹呀,我不想離開你呀,我還想孝順你呢!”

    李淵勸道:“去吧,去吧,洛陽這麼近,我想你了就去看你。”

    李世民聽到這也就不說什麼了,去!

    可是,當李世民準備去洛陽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卻突然想到,李世民在洛陽要人有人,刀槍不缺,他去了洛陽誰還治得了他?讓他留在洛陽,憑他府上那幾百個兵,他也只是一介匹夫,想怎麼治他不行?所以,一定不能讓他去!

    所以,經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破壞,李世民去洛陽的計劃破滅了。

    李建成和李元吉不僅阻撓李世民去洛陽,還試圖收買李世民的部將,然後對他下手,李世民打了這麼多年仗,豈會束手待擒?

    李世民當然不會束手待擒。

    所以,他在一眾謀士和部將商量之後,決定搶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之前對他們動手,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李世民帶著人埋伏在玄武門,李建成和李元吉二人傻不愣登地走到了臨湖殿,這時候他們才察覺有點不對勁兒,所以急忙調頭走人,誰知道還沒走幾步,李世民跑了出來,邊跑還邊喊,哥哥弟弟,你們別走!

    李元吉反應快,直接搭弓射向了李世民,可是準頭太差,射了三箭都沒射中李世民,李世民又不是死人,哪能乖乖讓李元吉射?

    所以,李世民也拿起了弓,搭上一支箭,李元吉以為老二要射自己,急忙一躲,誰知道老二卻射向了還沒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的李建成。

    只聽“砰”地一生,李建成當場中箭倒地身亡。

    這時候尉遲敬德帶著人衝了過來,射中了李元吉的馬,李世民的馬受到驚嚇跑進了小樹林,然後摔下馬來。李元吉追過來一看,嘿嘿,老二起不來了,正想搭弓射死李世民,沒想到尉遲敬德又來了,李元吉只好跑路。

    可是,李元吉還沒跑幾步,被尉遲敬德給一箭射死了。李元吉也太傻了,李世民這麼好的人質他都不抓,活該被射死。

    李建成、李元吉先後被殺,李世民為何還要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因為此時看似大局已定,實則遠沒有結束。

    李建成的部將馮立聽說李建成被殺了,嚷嚷著要報仇,所以和薛萬徹糾集了兩千人馬殺向玄武門,李世民的部將張公謹遠遠地看見他們,急忙一人用盡吃奶的力氣關上了城門。馮立雖然一時打不進玄武門之內,但是形勢對李世民很不利。

    這時候,原本沒決定幫誰的、掌管玄武門宿衛軍的敬君弘站了出來,用實際行動選擇了站李世民這一邊,他帶著中郎將出去打馮立和薛萬徹,結果雙雙戰死。

    馮立和薛萬徹眼見打不下玄武門,轉頭一想,嚷嚷著要去打秦王府,嚇得李世民一個哆嗦,他的親眷可都在秦王府呢!

    李世民皺緊了眉頭,怎樣才能化解這個危局呢?

    經過一番思量,李世民還真想到了一個辦法——馮立和薛萬徹給李建成和李元吉報仇,應該是瞞著士兵們李建成、李元吉已死的訊息,所以才沒有恐慌,如果此時讓他們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已死的話,軍心定然大亂,如此危局可解!

    可是,他總不能站在城頭上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吧?即便沒有被射死的危險,也難讓人相信呀!

    所以,李世民讓尉遲敬德砍下了哥哥弟弟的頭顱,讓外面的兩千人馬看,看,太子和齊王已死,趕緊投降,不然將來誅你們九族!

    這一嚇,馮立和薛萬徹這邊果然軍心大亂,恐慌之下被李世民打敗了,馮、薛二人紛紛跑路。

    此外,李世民之所以讓尉遲敬德砍下李建成、李元吉的頭,實際上還有一個用意。

    玄武門之變後,他讓尉遲敬德披甲執矛地闖到李淵所在的海馳,嚇得當時在泛舟釣魚的李淵失了方寸。

    李淵知道,李世民終於謀反了。

    後來,李淵再一聽說李世民砍下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更是嚇得不敢說話了,李世民已經殺紅了眼,此時可不能違揹他的意思,他說什麼是什麼吧。

    可見,李世民砍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還意在震懾李淵,讓李淵乖乖禪位!

  • 7 # 大國布衣

    玄武門之變絕對可以算得上是史上最驚心動魄的一場政變之一。自古兄弟奪位都免不了殘酷的殺戮,但像李世民這樣殺死皇兄還命人殘忍砍下他的頭顱的,著實不多見,不過,在當時危極緊張的情況下,李世民這麼做反而使得他發動政變取得了全面成功。

    我們先來簡單還原一下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生在長安城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的這一場政變。

    太子李建成本來與秦王李世民不至於走到兵戎相見,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地步,但是,兔子急了還咬人呢,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的所作所為,讓心存幻想的李世民徹底放手一搏,絕地反擊發動政變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從另一方面來說,是李建成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然後讓李世民把他自己給埋了。

    高祖對李建成所提建議一一準奏,於是李建成就跟李元吉商議,待李元吉出征前,他和李世民在昆明池設宴餞行,預先埋伏刀斧手,待李世民出現直接把他折殺在帷幕後面,對外就說暴病而亡,先蒙過高祖再說,然後再勸說父皇讓位給自己,再封李元吉為皇太弟,約定“兄終弟及”……

    7月1日夜,李世民入宮向高祖密奏彈劾李建成、李元吉與繼母,高祖的后妃尹德妃、張婕妤淫亂後宮。高祖聽後大驚,詔令李建成、李元吉次日早上進宮,並另外召集宰相裴寂、蕭瑀、陳叔達來核實李世民彈劾的內容。張婕妤悄悄把這一訊息告訴給太子李建成,但李建成自以為宮中都是他的人不會有危險,於是帶著少數親兵攜齊王李元吉坦然進宮。

    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

    李世民在後面呼喚兩人,李元吉心虛,張弓欲射李世民,興許是過於緊張,拉了三次弓都沒拉滿,結果所射三箭皆不中,李世民卻坦然拉弓射箭,一箭即射死了驚慌失措的太子李建成。

    這時,尉遲敬德帶領七十多人趕到,李元吉在被尉遲敬德率領的衛士射傷從馬上跌落後,李世民的馬也受驚直接把他甩到地上,李元吉迅速的趕到,乘著李世民倒地不能動彈,準備用弓弦勒死他,生死存亡關頭尉遲敬德騎馬趕來,嚇的李元吉放過李世民便跑往武德殿那尋求高祖庇護,結果為尉遲敬德所射死。

    這是玄武門之變最緊張的一幕,兩千多人的東宮和齊王府的精銳部隊殺向玄武門,給了李世民一個措手不及,如果這些人衝入玄武門殺向秦王府,政變將功歸一簣。李世民下令割下已死了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並非他殘忍無情,而是在當時的危極關頭,只有這樣做才能瓦解這兩千多將士的軍心,使他們做鳥獸散,才能保證玄武門之變的成功。

  • 8 # 澳古說歷史

    很簡單。就是為了利用李建成的首級去擊垮那些依舊忠於李建成將士的心裡防線,讓他們徹底的放棄抵抗。

    武德九年(626年),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的矛盾開始明朗化,並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這一年,秦王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大,身兼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位在王公之上的他,其地位、身份和實力已與李建成相差無幾,李世民的秦王府更是一個小朝廷。

    如此,身為太子的李建成深知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他與李世民遲早會有一場奪嫡之戰。因此,他是想盡辦法的去削弱李世民的實力,李建成先是利用太子的身份,將秦王府的主要謀臣房玄齡、杜如晦等調出秦王府,並利用李淵嚴令他們不得在於李世民私自相見。而後,他又藉口將秦叔寶、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王府官員或免官,或外放。

    因此,就在李建成這般操作下,此時聚集在李世民身邊的就只剩長孫無忌、高士廉、尉遲恭、張公謹等幾人,實力是嚴重受損。就是如此,在李建成的步步緊逼下,李世民等秦王府人是惶惶不可終日,他深知再這樣下去,不但皇位輪不到他,可能連命都沒有了。

    最終在六月四日,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起兵造反,以兵變的形式逼迫李淵退位,從而讓自己登上皇位。這日清晨,李世民率秦瓊、尉遲恭、程知節、侯君集等人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準備在李建成、李元吉入宮見駕時,將其截殺。當然埋伏並未成功,當時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奉召入宮,行至臨湖殿時,李建成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因此還未行到玄武門時,他就掉頭準備回東宮。

    此後,李世民見狀,是趕緊率兵追趕,並一箭射殺了李建成,不久李元吉也被尉遲恭射殺。

    當然,李建成身為太子,他的勢力自然是不會弱的,只是因李世民突然的進攻,李建成措手不及下才會被殺,但他被殺的時候,他的勢力卻沒有被消滅。此時東宮和齊王府的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將領是率領著二千兵馬猛攻玄武門,忠於李世民的玄武門守將敬君弘、呂世衡等悉數斬殺,此後薛萬徹又率兵猛攻秦王府,《舊唐書.薛萬徹傳》載:“建成被誅,萬徹率宮兵戰於玄武門,鼓譟欲入秦府,將士大懼”,李世民麾下的將士是皆不能敵。

    就在這緊要關頭,“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宮府兵遂散”,尉遲恭將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級拿出給薛萬徹的將士看,那些將士看後頓時就軍心渙散,四處逃竄,由此秦王府的危機遂迎刃而解。

    從中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何李建成會被斬首,其目的無非就是為了解秦王府之圍。當時,秦王府兵力不足,致使在薛萬徹的猛攻下逐漸不支,隨時都有被攻破的威脅。因此,為了解秦王府之圍,秦王府只能將李建成的首級斬下,然後拿給外面忠於李世民的將士看,讓他們知道他們忠於的物件,已經被殺,此時再堅持下去,對他們是沒有好處的,只能是讓自己枉送性命罷了。

    如此,在李建成首級出現後,那些將士的心理防線自然是全面崩潰,而一支毫無鬥志的軍隊,李世民的軍隊自然是可以輕易將他擊敗的,由此秦王府之圍自然就可迎刃而解。

  • 9 # 人皆可為舜禹

    所謂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李世民成為皇帝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心狠手辣的李世民在這方面還是遠遠的超過了李建成的。

  • 10 # 志士仁人S

    公元626年太子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任統領出徵突厥,藉此機會調空秦王兵馬,趁機除掉秦王,秦王在危急關頭決心背水一戰。

    李世民鋌而走險暗訪太子心腹玄武門守將常何,常何早年是瓦缸將領跟過李世民一段時間,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經過權衡利弊看出其中玄機決定幫助李世民。

    626年7月2日凌晨常何開門放秦王兵馬入玄武門,早晨李建成和李元吉經玄武門一同入朝,常何待二人入門後將玄武門關閉,太子手下大將薛萬徹發現事情不妙緊急攻打玄武門,由於沒有攻城武器久攻不下,此時薛萬徹感覺大勢已去,逐調兵攻打秦王府,決心魚死網破以報太子之恩,此時秦軍主力已進入皇宮,王府守軍看見薛萬徹暴怒來襲當時就嚇尿了,眼看秦王府要遭殃,秦王派人將李建成人頭送來命令薛萬徹立即停手,眾將心灰意冷放下武器四散逃跑。

    後來常何和薛萬徹都被唐太宗李世民重用,你說氣不氣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基尾蝦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