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promise856

    劉備託孤,劉禪年幼,諸葛亮兢兢業業數十年,劉禪慢慢長大,但幾乎沒有和武侯有過什麼太大的矛盾,在武侯執政時期,劉禪知道,蜀漢的一切,都要靠武侯,治理民政,軍事訓練,對魏北伐,對吳結盟,這一切,都沒有武侯做的好,所以劉禪這個時候很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這個時候,劉禪就是一個吉祥物的角色,一邊為武侯站隊,一邊給武侯加官進爵,幾乎無條件支援武侯做的任何重大決定,我覺得這是一個普通人,也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普通人所能做的最好的了。

    然後武侯病逝,考驗劉禪的時候到了。

    魏楊之爭,問計於大臣,都為楊站隊,還未做出決定,魏死了,那就只能唾棄魏,力捧楊,然後楊又作死,被武侯欽定的繼承人親手打壓,我覺得這個時候劉禪根本不夠熟悉朝局,所以作為個普通人,只好默不作聲了。

    期間的一件事,可以說明劉禪的一點小聰明,大臣想集體出迎武侯的靈柩,劉禪沒讓去,因為他肯定想到,你們都去了,朝廷還要不要了?再說了,武侯剛剛去世,魏國虎視眈眈,吳國還不清楚什麼態度,這麼多大臣集體行動,萬一被人家一個集火,蜀漢真的要提前完蛋了,所以沒讓去。

    武侯病逝,接班大臣們對北伐不夠熱心,又缺乏北伐的武將,魏延死了,楊儀下去了,姜維還嫩,那就先不要北伐吧,好好發展吧,蜀漢於是在平靜中慢慢度過,劉禪也沒辦法,即沒有識人之明,也沒有魄力去提拔新銳武將,那就讓這片江山維持現狀吧,恐怕這是一個普通人做的沒辦法的決定了。

    蜀漢在平靜中度過許多年,其中做的許多決策,都是秉著可以不做好,但也不能做壞的原則,比如繼續重用武侯留下的班底,對諸葛家一直恩寵,知道姜維是武侯的繼承者,對姜維庇護有加,就這些,因為他也沒辦法。

    然後直到姜維和黃皓死掐,姜維想北伐,繼承武侯的遺志,黃皓就各種坑姜維,但本著對武侯的信任,黃皓就是弄不死姜維,但黃皓作為劉禪的近侍,自然也不能讓姜維弄死他,我估計那時候的劉禪應該很鬱悶吧。

    當知道姜維想透過晉軍內部矛盾,把這群侵略者一網打盡時,又表示預設,盼望姜維成功,一個普通人,縱然有些小聰明,面對這樣的局面,除了保持沉默,你還能做什麼?

    接著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此間樂,不思蜀"的故事了,換成你,當著敵國皇帝的面,你作為北狩之臣,亡國之君,你敢說:我好想家啊,大哥你行行好,把我放回去吧。你要敢這麼回答,我估計晉帝肯定想著:這孫子不會想回去跟我接著搞對立吧,不行,太危險,還是死人最安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那麼多亡國之君,單單拿這兩個同行的標準要求劉禪,實在是有點為難他了。作為一個有些聰明的亡國之君,他能做的只有保全自己了,如是而已。劉禪的樂不思蜀,其實是大愚若智

  • 2 # 悟影音

    劉禪絕對是聰明人,大智若愚的真實寫照。

    諸葛亮死後劉禪還做了29年的皇帝,因為他明白需要保持政局的穩定,讓老百姓過上安穩的生活,才能夠使國家實力更加強大。

    而在諸葛亮去世以後,他立即停止了勞民傷財的北伐,轉而大力發展國內生產。

    他還首先廢除了蜀國的丞相制度,設立了大將軍和大司馬。

    而當時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這兩個人全力互有重疊交叉,又能夠相互監管牽制,避免了一人獨攬大權,對皇權造成威脅。

    劉禪開門投降事件,當時鄧艾的大軍突然越過蜀山,直插蜀國首都成都,事情已經到了不可挽留的地步。就算有十萬大軍駐紮在關外也於事無補,遠水解不了近渴。敵人進城是遲早的事情,拼死抵抗只是為了一個生前生後名而已。

    另一方面,其實劉禪心底是很柔軟的,是很善良的,他不願眼睜睜的看著僅剩無幾計程車卒和城內百姓做這些無畏的掙扎。所以才開門迎敵。

    劉禪從公元223後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兵連禍結的動亂年頭,能執政這麼久,沒有相當的才智是絕對不行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物理中,應該怎樣選參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