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娛人娛已123

    第一句是老了在自嘲自己當你因為做出的傀儡而炫耀讓人羨慕,現在老了已經沒有心了,它又如何能和我相配。  盤鈴聲清脆 帷幕間燈火幽微

    這一句應該是表演時器具發出了清脆的聲音,帷幕下的情景很美。  我和你 最天生一對

    這一句是傀儡與老人年輕時是最為般配的。沒了你才算原罪 沒了心才好相配

    "這一句是傀儡覺得不能厲害老人,離開是種罪,自己沒有心是和老人最般配的。  你襤褸我彩繪 並肩行過山與水

    老人賣藝自然四處奔波無家可歸,衣衫襤褸,而傀儡依舊彩繪分明,他們一起走過山山水水  你憔悴 我替你明媚

    在老人難受的時候,傀儡依舊是那麼完美。是你吻開筆墨 染我眼角珠淚

    是老人制作出了它,在它的眼角點下一顆淚。  演離合相遇悲喜為誰

    演出各種各樣的感情不知道到底是為了什麼  他們迂迴誤會 我卻只由你支配

    這裡說他的父母及朋友對他的不理解,不希望他學傀儡戲,但他毅然決然的學了,並指做出這個傀儡。  問世間哪有更完美

    傀儡認為這就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了。Aki:蘭花指捻紅塵似水

    這句我也不是很懂  三尺紅臺 萬事入歌吹

    這句說三尺紅臺是誇張,一個傀儡那會用那麼大,所以應該是說把世間各種各樣的感情全部融入了傀儡的表演之中。  唱別久悲不成悲 十分紅處竟成灰

    我認為這句是物極必反,唱的時間長了悲傷也就不算是悲傷了,在傀儡被火燒到最紅的時候也就是它要慢慢涼下來的時候了。  願誰記得誰 最好的年歲

    希望可以記得住對方,再年輕時最好的時光。銀臨:你一牽我舞如飛 你一引我懂進退

    傀儡的言行都是老人控制的,是老人教會了它各種事情。  苦樂都跟隨 舉手投足不違背

    開心傷心都陪著老人一起,做的動作也是很配合的。  將謙卑 溫柔成絕對

    謙卑和溫柔對老人來說是絕對的。你錯我不肯對 你懵懂我矇昧

    老人錯了傀儡也要錯,老人不懂它也跟著迷茫  心火怎甘心揚湯止沸

    讓老人溫暖怎麼會是隻想有這一次呢  你枯我不曾萎 你倦我也不敢累

    你老了我還是原來的樣子,你疲倦了我還是要照顧你  用什麼暖你一千歲

    但我沒辦法讓你溫暖一輩子Aki:風雪依稀秋白髮尾

    物是人非,風雪依舊,而老人的頭髮已經白了  燈火葳蕤 揉皺你眼眉

    悠悠的火光下,看清了你眉角的皺紋  假如你舍一滴淚 假如老去我能陪

    如果你不給我畫上那一滴淚,如果你老了我也能陪伴你  煙波裡成灰 也去得完美

    被你扔到火力化為灰燼,也是最完美的事情了。

  • 2 # 從何而來

    古風、國風、中國風,“大同小異”還是“殊途同歸”?

    近年來,古風文化日漸流行,它從最初的“圈地自萌”到逐漸火熱出圈,為更多的人所瞭解,並收穫了更多擁躉。

    在ACGN領域,“古風圈”可謂強勢的存在,許多人即便不諳此道,也會聽說過那些正當紅的熱門作品。《牽絲戲》《權御天下》等古風歌曲,從5sing原創音樂基地席捲B站熱門榜單,引人打call,甚至衍生出二次創作。除了網路歌曲,以“古風文化”為背景或賣點的作品更不勝列舉,小說、漫畫,乃至遊戲都是受現代人青睞的呈現形式。

    現實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古風愛好者的身影。熒屏中交替的文化節目、博物館更迭的文化展覽,總能掀起新一輪的古典熱、文物熱、詩詞熱。當踏春出遊或出行參展,我們總能看到愛好者們身著漢服,聲響叮噹、衣袖隨風,成為街頭靚麗的風景線,宋制對襟衫、明制馬面裙,種種形制花樣繚亂了眼睛。

    門類眾多,分歧自然也多,“古風”“國風”之辨,在“圈內人”看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在大眾眼中,形式內涵雖異,但實則“殊途同歸”,它們有著同樣的文化核心、審美特質。即便不能道出其中門道,我們也能很容易地感知其中的浪漫情懷,不需要精深鑽研,也能代入其中情境,只因這是中華民族所共同的審美傾向、文化傳承。

    “古風”作為一個包羅永珍的集合,內涵也需要甄別。先秦諸子是古,魏晉風骨是古,宣德紅釉成化鬥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階段應該蔚然成“風”?其實,古風不同於古史。後者講究準確,前者但求神似。古風音樂的文辭,無論是大歷史的巨集闊,還是小人物的悲歡,往往出於現代人對古代的想象與建構。所以,有的作品脫離了具體的歷史語境,夾雜了神怪小說、玄幻遊戲,甚至無病呻吟的愛情故事、堆砌辭藻的“大雜燴”時有出現。換句話說,“古風”走紅,魚目混珠的作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機,尤須受眾提高鑑別力。

    ——人民日報

    《古風音樂走紅 用“流行味”唱出“中國風”》

    古風音樂獲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古風音樂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流行音樂兩種元素,讓聽眾發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東西,激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是隨著社會關注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和音樂人投入到古風音樂的創作中;三是隨著技術發展,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可以通過視訊、舞蹈等方式,更加全面地展示古風音樂。

    ——中國青年報

    《不只“紅顏”與“江山”,古風音樂裡有00後的時代》

    近些年來“古風圈”一直嘗試著擴大圈地,王寧也表示他在與古風圈交流中覺得,“他們很想出圈,希望更多人被他們作品中承載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感染。”遺憾的是,古風儘管在大眾文化中有一個相對模糊的形象,但這個形象本身太過含糊,且爭議性很強,未必能突破“小眾文化”的侷限實現“出圈”設想。更何況“古風”的生命力源泉在於當代話語對過去的重塑,本身與歷史敘事之間存在深層次的衝突。

    ——澎湃新聞

    《<國風美少年>:“國風”“古風”,說不清楚》

     紙 條 君 有 話 說 

    喜好古風是“文化返祖”嗎?

    追溯來源,“古風”最早出現在《論語》中:“先進猶近古風,故從之。”指的是前代禮樂制度的風貌與精神,而“風”則如《詩經·國風》,是取自民間的詩歌、樂曲。

    此後,“古風”一詞在古文卷帙中並不少見,既指古人質樸的風尚、氣度,又可指代特定的文學體裁,即唐以後的人所作的古體詩,如我們所熟悉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短歌行》。

    但無論內涵如何,“古風”都意味著在前代風尚逐漸式微的背景下,人們對古時文化的追思與懷念,而這種“崇古”的追求與傾向早在民族情懷中留下烙印。

    在如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互碰撞,更有外來文化的不斷衝擊,人們憂慮文化傳承的斷層,而為了走出這一困境,則需要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找尋符合自身精神追求的文化符號。

    “古風文化”正滿足了這一需求,人們開始拾起傳統經典,鉤沉其中的內蘊與美好,從中獲得中華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而優質的、再創作的“古風”“中國風”作品,在給人審美感受的同時,亦激起受眾強烈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古來文人名士寄情山水、揮灑文墨,藉此超脫現世的痛苦,而在浮躁又匆忙的當下,傳統習俗在消逝,舊日風景難尋,人們很難感嘆“歸去來兮”便置身理想田園。

    “古風文化”的世界,時空無限,藉著視聽、畫面所營造的意境,我們得以“朝遊北海暮棲蒼梧”,在恢弘雄奇、縹緲幻麗中邂逅“遺失的美好”,以滿足懷舊、安寧的審美需求。

    用法解析適用於虛擬與現實、文化愛好、懷舊等主題。

    示例:  現代生活中,新鮮多元的文化充斥著我們的視野,卻常常使我們遺忘了那些沉澱卻被擱置的美好,宮商角徵羽為流行樂音取代、詩詞文賦不及“快餐”便捷。然而卻仍有一群人,也許是為了傳統文化的振興,也許是出於個人的審美志趣,他們去蕪存菁,給古風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讓有著共同精神追求的人們得以找到精神棲身所,在那個懷舊卻新興的世界裡邂逅“遺失的美好”

    古風迷惑行為VS古風的正確開啟方式

    20世紀初,對於許多文藝創作而言,“古風”“中國風”的作品多是偶然的靈光乍現、一時的興趣使然,而在2007年,中國才誕生了第一支古風音樂創作團隊——“墨明棋妙”。

    這支以河圖為首的團隊,創作出《傾盡天下》《風起天闌》等作品,以古代文化為主要創作元素,歌詞雅緻、曲調唯美,極具古典意韻。如今,HITA、銀臨、祖婭納惜等網路歌手異軍突起,古風創作、翻唱也成為國內新興音樂創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每當一種文化或存在蔚然成風后,也會滋生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端。“古風文化”也是如此,一旦失控,便是“東施效顰”,只能為“人類迷惑行為大賞”加上一筆。

    雖有人辯解這首歌屬民謠,但爭論早已不在事件本身,人們紛紛起底古風歌填詞的種種“奇葩”行徑。在旁人看來,“詞藻堆砌”“強行古風”已成為古風歌的標籤,只因這些創作者強行追求詞藻華麗、押韻諧音,而忽視語法邏輯。此外,由於脫離生活體驗, “為賦新詞強說愁”,受眾自然也無法感知到作品的情感核心。

    “古風文化”創作、“中國風”振興,都出乎情懷,但決不能止於情懷,文化的傳承創作從來“在骨不在皮”,虛浮的存在終將在時間的沖洗、大眾的品鑑中化為齏粉。

    用法解析

    適用於文化創新、文化傳承等主題。

    示例:  從傳統文化一脈而來、與現代文明和諧共生的古風文化,似乎能將人們從繁雜的生活中抽離,走向更廣闊燦爛的世界,邂逅中華獨有的審美意境。  “古風”可以是故宮紅牆琉璃瓦,也可是江南水鄉吳儂語,又或在那遊園驚夢、笙簫箏笛間,只因這是古來中華民族皆可會意的審美意蘊。但若只停留在表面,而無根可溯、無情可究,只會讓人“食之無味”,逐漸隨時間凋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拍攝花卉顯得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