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一隻溺水的魚

    前些日子我們的一個朋友來家裡,他頭胎是兒子,懷二胎時仍希望是個兒子,我問為什麼,他說:“兒子帶出去玩方便啊”。因為我們都比較喜歡較為艱苦的旅遊路線,所以當時我沒多想。這次見面他說弟弟家二胎生了個兒子,“這下我爸爸媽媽就有兩個孫子啦。” 言談之間非常高興(他可能未意識到,自家二胎的女兒,和弟弟家的女兒,都未被他算進父母的孫輩裡)。因為還有一些其他事情的鋪墊,我笑說,現在社會,女兒兒子一樣的,都是我們的基因。

    本想都在同一話語體系裡,不想他正色道:那還是生兒子好,生女兒在我們那裡過年是不能回孃家的,就是婆家同意回,孃家也不讓回的。如果真回了,左鄰右舍是要議論的,大家都是生活在一個環境裡的,還是要顧忌規矩的。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風俗。當時內心就震驚了。

    這對我來說是難以接受的——一個受過良好高等教育的中青年,讀過一些書,走過很多路,遇到過許多人,但他沒與更開闊的世界同步,而是與自己的根緊密(又簡單)聯結——根是有力量的,那些深摯、純樸、堅韌是珍貴的——但我們尋根時,要拋去浮面和形式,去追認精神核心。然而我們的朋友對許多有待商榷的內容也全盤接受了:父母長輩的意見和需要大於天(所以不管合理不合理,小家排在父母后面),家族中男丁最重要,妻女…… 我們沒有去過朋友的故鄉,瞭解不多,也不便透露更多。

    這件事讓我觀察和思索了很久:或許他並沒有刻意維護傳統,因為他壓根就沒多想,他就是理所當然這麼做了。他的行為自然得就像,就像……小時候挨父母打,長大後也依樣打子女。 我們最後,終於長成父母的模樣,不止是外貌像,精神核心上也像。

    這也許是為什麼,許多人呼喚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那是因為我們希望,這種思維方式,能喚起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學會問為什麼,讓我們學會問怎麼辦,讓我們學會尋找、挑選和修正,讓我們能在保護傳統的同時,又能與時代和變化同步。讓我們去關懷和建設,而不是製造矛盾和對立。

    我感受到了傳統與現代的撕裂,但當事人未必感受得到。

    比如說,我們的朋友,他娶的是一名知識女性。她與他一樣,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自己獨立的職業發展路線,有獨到的見解和思想,她甚至比一般女性要更擅長家務,能在工作的同時打理好家庭(沒有老人幫忙又有兩個年幼的孩子!),所以她忙完工作忙家裡,很累很疲憊,需要伴侶的關懷和體貼,並且看重高質量的子女陪伴,但他這時候仍保持著父輩在家庭角色中不管不問甩手掌櫃的作派(更糟的是他幾乎不在家)。她在透支愛意和體力,累積不滿,而他其實也有難言的苦衷,因為自己的妻子並不能更好滿足父母和長輩們的期待、遵從故鄉的各種傳統習俗以及提供以男性為中心的支援與服務……

    那麼,似乎他更應該娶一個未受過什麼教育的當地女子,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因為當地女子無法在另一個層面與他交流(其實我們的父輩不少人做出並守護了這樣的選擇,但現在很少見了),就是假如真的有這種可能,他能否包容一個未受過教育的妻子在現代社會較弱的知識更新、工作、社交、子女教育以及生活的能力的缺失。

    浮生如螻蟻,短暫而有限。那些異鄉漂泊的孩子,不管已婚未婚美滿受傷得意還是落魄,不管是男孩女孩,當他們利用有限的假期風塵僕僕撲向那扇門的時候,都只是一個個渴望回家的孩子!

    愛,是心裡有你。

    家,是在一起。

    但願我們每個人,背後都有一盞永遠為你而亮著的燈。

    等你回家,無論寒暑冬夏。

  • 2 # 看人間百態品人生哲學

    你好,女兒出嫁了是可以回家過年的,因為爸媽養育之恩在家過年非常正常各地方都有這樣風俗。勸女婿一句話丈母親也是媽呀!

  • 3 # 人性之殤

    能是能,但是不能吃年初一五更裡的飯,過去八點以後才能吃早餐,到底怎麼回事兒,有什麼講究,也沒有人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芭比娃娃誕生於哪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