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壇春秋精選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確實沒有嬰兒期的記憶,我們很多人想不起來自己吃母乳,吃奶瓶,換尿布的事情。而其背後的原因我們可以用科學原因來解釋。

    首先是因為嬰兒期人類的大腦快速發育,腦部大量的神經元在產生,大量新的神經元會干擾舊神經元突觸的儲存。所以嬰兒的記憶能力比較差,科學家曾經測算過,嬰兒的記憶能力在24小時左右。

    第二,記憶是需要承載體的,我們記住一件事和場景,往往伴隨著語言,情緒,表情等元素,但是在人類嬰兒期,我們還無法理解這些東西,我們有印象的有觸覺系統,模模糊糊的視覺系統,聽覺系統雖然發達,但是我們無法理解外部的聲音所賦予的含義。

    雖然人類嬰兒期記憶很少,但是嬰兒期受到的安撫,懷抱,親吻可以讓嬰兒有安全感和幸福感,使得他們的大腦發育和人格發展向良好的方向發展。所以我們依然要重視孩子在嬰兒階段的養育。

  • 2 # 來看世界呀

    人類是少數分娩時需要協助的物種,因為人類大腦發達,腦袋體積太大,人類不能等到胎兒大腦發育完全,就需要將胎兒分娩。

    在嬰兒出生後,由於大腦發育的不完善,嬰兒的視力、聽覺、觸覺都很差,所以在小孩剛出生剪掉臍帶、甚至剪掉包/皮的時候,是不需要打麻醉劑的。剛開始的時候他們都看不清楚周圍的物體,視力只足夠視近物。而記憶的形成首先是需要有對外界資訊較清晰的判斷,形成神經元的突觸連線,再經過“重複、再現”等過程,最終形成穩固的突觸連擊,形成了記憶。記憶形成後也並不是不會消失,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先遺忘近期記憶,然後慢慢的遺忘長期記憶。

    嬰幼兒時期大腦的神經元數量和神經元之間的連線相對較少,不利於胎兒感覺和記憶的產生。人類的特點也使得嬰兒不需要對外界有多強的感知能力。在野外很多動物剛出生幾個小時就睜眼了,甚至能夠奔跑,它們的胎兒只需要發育三五個月就達到這種程度,因為動物幼崽是天敵捕獵的主要物件之一,生存競爭使得它們的胎兒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發育出較為成熟的大腦,擁有一定的運動能力。嬰幼兒發育期間,由於大腦神經元數量和體積的增加,神經元直接的連線不斷地重構,會使得嬰幼兒喪失早期的記憶。

    而人類在母體內發育將近10個月,出生後的運動能力十分弱,大腦將近佔全身體積的1/3。不過由於人類群居的特點,和人類的聰明才智,人類能夠很好地保護幼兒的成長。大型生物對外感知,需要大腦中樞綜合各種資訊,大腦功能的不完善是嬰幼兒難以形成記憶的原因。

  • 3 # 啟睿寶嬰幼兒成長測評

    嬰兒在三個月左右(有的孩子會更早)就會對父母和陌生人有不同的行為反應,這一行為過程就有記憶的參與,嬰兒只有先記住父母進而才能區分陌生人和父母。所以,我們記憶的產生是很早的,只是很少人能記住。

    為什麼人會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即童年期遺忘的消退的原因,我們可以從生理機制和認知機制解釋。從生理機制上探討,嬰兒期記憶的消失是因為海馬區還未發育完善,海馬區是人記憶的主要活動鬧區;從認知角度,嬰兒記憶事件主要是依據事物的具體表象,而隨著年齡增長,記憶的焦點就集中在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上,慢慢的嬰兒期的記憶就被其他有意義的事情取代了。

    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從定義可以發現,嬰幼兒期記憶的“消失”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在記憶儲存環節,即由於生理原因,海馬體還未發育完整,導致嬰幼兒無法很好的儲存記憶;另一個原因是記憶的提取,也就是有些記憶是存在在我們的大腦中,但是我們無法很好的回憶、再現出來。由於時間過久,記憶從我們大腦中消褪了,也有可能是由於我們不停的儲存一些新資訊,儲存的資訊量過大,導致無法從記憶庫內正確的提取出,即無法正確回憶。

    總而言之,個體是從嬰兒期就有記憶的,它的“消失”也是由生理、認知因素共同影響的。

  • 4 # 蒔光糟蹋人心

    你曾經也是四處亂竄,嚎啕大哭的小屁孩呢?我知道,這讓你難以置信是吧!因為,兒時的事情,你很可能已全然忘卻。嬰兒時期的你,很可能還沒有記憶,大腦空洞洞的。腦海中僅存的事情,也很是模糊,人們把這種現象視為童年失憶症,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在記憶方面的確更加擅長,然而總的來說,我們都不是那麼擅長記憶。但是為何嬰兒時期的記憶是如此難以保留呢?

      人們認為,從我們呱呱墜地墜地之時,就是記憶形成之日,甚至有可能更早。然而,研究表明,小孩子並沒有形成永久記憶。而唯有形成永久記憶,他們成年之後才能回憶起小時候的經歷。我們直到4到7歲,才會開始擁有半永久性記憶。我們通常能記憶某些,發生在4到7歲之間的重要事情。但在4歲前,啥都記不住。事實上,在一次試驗中,研究者告訴那些4到7歲之間的小孩子一些,他們兩年前的確幹過或說過的事情,但是所有孩子都不記得他們曾幹過或說過,大部分孩子甚至說道,這不是我乾的,是別人。臭名昭著的神經學家,心理學的創始者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是我們抑制著兒童時最早期的記憶。因為在這期間的記憶都充滿了關於性心理的內容,那些令人煩憂的內容,即使是成年人,也無法駕馭。但到了今天,那個理論已經沒有說服力了。

    然而最近,新的理論誕生了。這些理論力求徹底地解釋,神秘的兒時記憶喪失現象。第一種理論是,嬰兒時期的大腦沒有發展完全。大腦有兩部分對新記憶的形成必不可少,分別是海馬體和大腦顳葉內側,這兩部分在一週歲時就已經形成得很完整了。然而大腦的另一個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則要到二十出頭,才能完全形成。人們認為,前額葉皮質是負責生成情景記憶的部位,情景記憶就是真實事件的記憶,能鞏固記憶發生何事,發生的地點,以及發生的大概時間,這是後來大腦才能掌握的能力。在這之前,大腦只能記憶那些我們學習過的能力,和一些淺顯的事物,例如物品和人臉。在嬰兒時期,我們不能賦予這些事物情感,所以這些事物,就不能轉變為真實的事件,於是,這些事情就難以回憶了。還有一個理論可以解釋此現象,嬰兒沒有言語的能力,我們也沒有語言,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沒有語言,就不能夠用詞語來指代記憶。比如說,回想一下你搬進新房子的那天,你很可能會想起那天與眾不同的方方面面,如房子有六扇窗和一道藍色的門,而且是你坐著一輛紅色小車來到新家的。如果將嬰兒代入與這一模一樣的情境中來,它卻不能用話語來形容這個事件。因為嬰兒不知道窗和門是什麼東西,更不用說如何描述這些事物了。所以嘛,嬰兒不能把語言和記憶聯絡起來,而成人則一刻不停的在腦中形成這些聯絡。心理學家認為,透過這種方式把語言和記憶聯絡起來,可以幫助大腦更高效地整理和儲存記憶。所以,要是我們能用語言來描述一樣東西或一件事,那麼大腦就更有可能好多年都不會忘。一般的孩子,滿四周歲時,詞彙量大約為5000個,這就足夠用來描述大部分物體和事件了。即使那些描述都相當簡單,卻無傷大雅。對於記憶這個油罐來說,還是添了不少燃料的。而把詞語和記憶聯絡起來的這一過程,會被進一步強化,因為我們學習一門語言時,就能利用這門語言,向他人描述所見所聞。每當我們複述過往的事情,以後就能更容易地回憶起這件事,這就是為什麼祖父經常跟你將同一個故事,說他年輕時怎麼怎麼樣,講了一百多遍,而且每次見到他,都會給你不厭其煩地講著,因為他已經講了很多遍了,忘記這個故事對他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幾個理論的確站得住腳,也被廣泛地看作是解釋,我們為什麼記不得幼兒時的生活。

    最有說服力的一些理論,然而有一項嶄新的證據,或許能完全徹底地解釋這一現象。我們都清楚,科學家多麼熱衷於用老鼠做實驗來得到答案。這一問題也不例外,在一次實驗中,科學家控制著,老鼠大腦生成新細胞的速度,他們發現,當放慢老鼠生成新細胞的速度時,老鼠就能夠形成更牢固,更清晰的記憶,並且能夠更容易地回憶事情。與此相反的是,當加快老鼠大腦生成新細胞的速度時,老鼠卻更加健忘,記憶也更加模糊了。那麼科學家怎麼能夠測試老鼠的記憶呢?他們不能真的去採訪老鼠啦,科學家在老鼠經過一個特定區域時,給予它們輕微的電擊,然後再觀察,當老鼠再次去到同樣地方時的反應。(但是,難道不是反過來才對嗎?難道不是大腦細胞生長快的老鼠,能回憶更多的事物,而不是更少嗎?為何事實恰恰相反?)正如電腦硬碟,大腦有著有限的儲存空間,留給腦細胞的位置也是有限的,所以大腦儲存新記憶的能力是有限的。這就意味著,新腦細胞產生後,要是沒有剩下的空間,就得要覆蓋舊記憶。所以,如果出現新腦細胞,而且沒有多餘的空位的話,大腦就會篩選出沒有用的,可被遺忘的記憶,並將它們刪除,以此來為新記憶騰出空間。“那我們出生時就腦細胞無數,而且它們不可再造”,這不過是傳言罷了。研究表明,腦細胞和神經元在大腦中持續生長著,一直到我們死亡為止。雖然腦細胞生長速度會隨年齡增長而減慢,那為何相比成年人,嬰兒時期的大腦更經常刪除記憶呢?原因有倆:第一,兒時大腦正以驚人的速度生長著,那時候的我們,學習和成長速度比任何時候都快,這就需要大腦騰出更多的空間,留給新的記憶和學習到的能力。其次,大腦把那些嬰兒時期的大多記憶歸為“不重要”。因為說白了。你並不需要記住,那些你在花園裡四腳爬爬,千方百計摘鬱金香的時光。所以嘛,嬰兒時期所形成的記憶呢,在成長中出現了新記憶,新技能之後,這些是首先要被拋棄的。

      總而言之,我們不記得嬰兒時期的事情,是因為大腦已經清空“回收站”了。因為“硬碟”裡東西實在太多了。

  • 5 # 好品玫瑰

    生命初期大腦記憶中樞的細胞快速生長,這意味著存在的大腦記憶細胞之間的關鍵性連線將被更新替代,因此人們嬰兒時期的記憶就不太可能恢復。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類很少有對幼年時期的回憶。實際上,無法回憶起童年生活的細節也具有一定的好處,它能使人們不會經常回憶起嬰兒時期發生的一些不愉快事件。

    記得你第一次看見這個精彩世界的模樣嗎?

    記得你第一聲啼哭嗎?

    記得你說的第一句話嗎?

    記得……

    在這個充滿戲劇性的人生中,童年時代,我們曾擁有過許多寶貴的第一次,但是現在能回憶起來的往往屈指可數,為什麼會這樣呢?

    記憶是人類思維中資訊內容的儲備與使用過程,是人腦對過去經歷的一種識記、保持、再現和再認的過程,它是進行思維、想象等高階心理活動的基礎。

    19世紀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為了測試人類記憶的極限,透過實驗發現了“遺忘曲線圖”。該曲線表明,人類對所學東西的記憶能力是快速下降的:我們的大腦在一小時內會忘掉一半的新知識,一個月後,僅保留2%~3%的新知識。最重要的是,艾賓浩斯發現,我們的遺忘路徑是完全可以預測的。

    每個人都有記憶,或許對今天、昨天和前天發生的事你記得很清楚,亦或許對今年、去年和前年的事有點模糊,但對於美好的童年時光,卻幾乎沒有人能回憶起三四歲之前的事,這種現象被稱為“幼兒期健忘”。

    一方面,幼兒期健忘會影響陳述性記憶,即對事件情景以及它們之間相互聯絡的記憶,能夠用語言來描述。另一方面,幼兒期的非陳述性記憶卻並不會丟失。非陳述性記憶又稱為程式記憶,指不依賴於意識或認知的記憶,儲存了關於如何做事的資訊,例如騎車、游泳、彈琴等。

    為什麼會存在幼兒期健忘

    為什麼會存在幼兒期健忘呢?這種健忘又會不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呢?這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No.1性壓抑論

    第一個對幼兒期健忘作出解釋的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他將這一症狀稱為“嬰兒失憶症”。他認為,這些記憶與性有關,且具有創傷性的本質,因此被意識的防禦機制所壓抑。但是這一觀點並不為大多數科學家所認同。

    No.2心理能力論

    曾有科學家認為,嬰幼兒根本沒有陳述性記憶的心理能力,即他們的大腦是不成熟的。這一結論很快被髮表於《兒童發展研究協會專著》的一篇研究成果推翻。該成果指出,兩三歲的孩子可以記住和說出幾個月前甚至是一年前發生的事情,這說明他們完全具備陳述性記憶的心理能力。

    No.3語言論

    後來,又有人提出,嬰幼兒的記憶被“阻擋”了,是因為在記憶形成之初,他們還不會說話。語言對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而幼兒的長期記憶正是在剛開始學說話時形成的。對此,另外一些學者提出了反駁,他們認為語言並不是幼兒期健忘的原因,因為動物也會表現出幼兒期健忘。

    No.4新舊神經細胞更替論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幼兒期記憶的形成並沒什麼特別的,是大腦持續的發育影響了記憶的儲存。實驗證明,如果阻止小老鼠新神經細胞的生成,它就會對年幼時的記憶保持得更長。因此,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一種理論:海馬區中產生的新神經細胞,會破壞舊細胞建立的腦回路,從而在根本上抹掉幼年時的記憶。

    遺忘發生在7歲左右

    美國埃默裡大學副院長、心理學教授Patricia Bauer,針對幼年記憶遺忘現象,做了這樣一個研究:她找到了83位小朋友,在他們3歲的時候,讓這些孩子各自敘述自己經歷過的6件特殊的事情,如全家出遊、野營度假、動物園之旅、上幼兒園的第一天、生日活動等。在孩子們5~9歲期間,每年都會請他們回到實驗室,再次敘述上述6件事,並要求他們回憶在3歲時曾經描述過的記憶細節……

    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了年齡上的明顯分界。5~7歲的孩子能回憶起63%~72%的細節;而8~9歲的孩子回憶細節資訊的數量,顯著下降到了35%~36%。此研究表明,大多數孩子在3歲時能回憶起一年前發生的很多事情,這些記憶將持續到五六歲,當他們7歲以後,童年記憶將迅速消退。

    如此遺忘,有何好處

    實驗證明,3歲孩子的神經聯結數已是成年人的兩倍,只有快速地失去兒時大腦中的很多神經聯結,才不會使大腦雜亂而擁擠不堪,而留下來的則是一個經過很好地組織,並能適應將來更為複雜與困難事務的神經網路系統。

    程式記憶遵循快樂原則

    程式記憶以習得性行為為主,該記憶需要多次重複測試才能逐步形成。記憶中儲存了關於如何做事的資訊,包括感知覺和運動技巧、程式和規則的學習等,那是很難用語言表達的記憶,例如打字、踢球、美術、書法等。

    對於孩子來說,程式記憶必須遵循快樂原則。一是人在快樂的時候,腦垂體後葉會分泌加壓素,它對增強記憶功能大有好處;二是快樂可以讓孩子樂於多次重複,從而建立起程式記憶。

    不同的人,遺忘期不同

    據瞭解,有些人可以記得自己兩歲以後的事情,但有些人卻無法回憶起自己七八歲時所發生的事情。不同國家的人在遺忘期上也存在著差異,他們之間開始有記憶的時間,平均可能相差兩年以上。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王琪(Qi Wang,音譯)收集了來自中國和美國大學生的數百篇回憶。正如依據對這兩個國家固有印象所預測的那樣,美國大學生的回憶一般更長、更詳盡,同時更以自我為中心。相對而言,中國大學生的回憶更簡潔、更真實,但是平均下來,他們開始擁有記憶的時間要比美國大學生晚六個月。

    記憶的規律可以具體到每一個人,不同的生理特徵、生活環境、人生經歷影響之下,會產生不同的記憶習慣、記憶方式和記憶特點。

  • 6 # 掛在明堂射古今

    看到這個問題就在網上象小時候玩的“找朋友”遊戲那樣找了一圈,看到有一個影片,一個外華人在講人為什麼會失去嬰兒時期的記憶。俺小時候的英語記憶也被覆蓋了很多,幸好有字幕,也就聽他嘰裡呱啦講了一通,關鍵是看字幕。

    他說研究表明,小孩並沒有形永久記憶,而只有形成永久記憶才會形成記憶。小孩直到4~7歲時才會形成半永久記憶,所以通常只能記4~7歲之間的事情,4歲以前,沒了。研究者還問4~7歲的孩子,他們兩年前幹過什麼說過什麼,想不起來。

    那外華人還引用弗洛伊德的話說,是大人抑制了嬰兒時最早的記憶,因為這和性心理的活動有關。說那些令人煩惱的內容,即使成年人也無法駕馭。我想啊,這外華人也挺嚼興,我們小時候不也有傻小子,坐門墩,哭著鬧著要媳婦嗎,噢,這可能是4~7歲以後了哈。

    嘿。話鋒一轉又變了,和上面所說的沒關係了,又有新理論了。第一種是嬰兒時期的大腦還沒有長開呢,大腦有兩個部分對形成新的記憶很重要,是海馬體和大腦顳葉內側,其中海馬體負責記憶和學習(人們日常生活的短期記憶存在這裡),顳葉處理記憶和情感有關的聽覺資訊。這兩部分在人一歲的時候就已經完美形成了,可是還有一個部分“前額葉皮質”就要到二十歲出頭的時候才能成熟。

    那個外華人說,人們認為前額葉皮質是負責情景記憶的部分,而情景記憶就是能記得發生了什麼事,還有這個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這個能力是大腦後來才掌握的,在這之前大腦只能記憶學習過的能力和一些物品還有人臉。而嬰兒還不能給這些事物賦予情感,這些事物就形成不了真實事件,也就沒有記憶了。

    還有一說嬰兒不會說話,不會說話,就不能利用語言指示和代表記憶,也不能用語言把記憶連繫起來,而語言是記憶的重要載體。心理家認為,語言可以高效的幫助大腦整理和儲存記憶,這樣大腦才會很多年不會忘記。

    而通常情況下的孩子在滿四歲時,詞彙量能達到5000個,他們就可以描述事物了,這對記憶來說幫助還是很大的。

    又說,有一新理論可以徹底解釋這個現象。就是大腦留給腦細胞的空間是有限的,大腦儲存新記憶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新的細胞形成後大腦會選擇刪除沒有用的記憶,還說腦細胞和神經元的生長伴隨了人的一生,腦細胞的增長速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緩。而嬰兒的大腦正是生長活躍期,學習和成長的速度都特快,大腦要給新的學習留空間,所以把那些嬰兒時的記憶放在了刪除文件裡。大腦認為你嬰兒時四腳爬太有損形象了,所以在你有了新記憶新能力的時候,這些都是要首先被刪除的。

    而對大腦來說也是一樣。

    再答一次。

    這個問題又讓我想到了神經生物學,查了一下,看到了發育神經生物學,知道了“整個神經系統起源於外胚層,啟動於中胚層。”而“神經系統的形態發生主要過程”是“神經誘導、神經上皮細胞的增殖、細胞間的聯絡、細胞的遷移、神經細胞的分化、細胞群體特殊聯絡的建立、神經元之間的聯絡和細胞死亡、已建立聯絡神經組織的功能發育。”

    神經元的結構發展也經歷了“細胞增殖、細胞遷移和細胞分化”。在細胞分化的時候,軸突先形成了,然後樹突也形成了,我想這裡是不是對記憶的形成是有幫助的呢。

    而軸突生長過程中,是延著特定路線生長、延長的,伸向靶細胞並建立突觸聯絡。樹突生長比軸突晚,是“軸突從支配的靶區中逆行運輸一些化學資訊(如NTF等)到神經元胞體,啟動樹突的生長。”樹突在發育早期的時候,還會出現象樹枝那樣的狀況,得經過修剪讓它達到相應的功能。

    要我想軸突是不是就是樹根和樹幹,樹突就是樹枝,要想讓樹發育良好,就需剪枝。而就是這樣的剪枝過程,讓大腦的神經元細胞進行了良好的溝通,該幹嗎幹嗎了。負責記憶的這些神經元細胞有組織的對大腦的硬碟進行了偉大的建設,記憶形成了。

    而在查學習和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中看到“形成長時記憶的能力需要神經系統的成熟”。按我理解,就是小孩的神經系統還在成熟過程中,所以4~7歲前沒有記憶也有可能就是神經系統還在成熟的過程中產生的。

    對腦科學我們還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希望我這篇門外漢的文字能讓更多專家給大家帶來專業的分享。

    我也覺得神經科學的發展,尤其是認神經科學的發展,對人工智慧的發展是有重大意義的。

  • 7 # 羅生物語

    看了一下目前的回答,雖然都多少說到一些點,但不少內容是知乎或生物谷文章的摘抄而已,略顯枯燥。而我會盡量把這個故事講得有趣一些,下面言歸正傳。

    一. 早期的解理論:一切心理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性的問題

    弗洛伊德(1856-1939); 代表作《夢的解析》

    這位大叔不用介紹了吧,地球人都知道,現代心理學的鼻祖。《夢的解析》如果你看過,應該對他把絕大多數心理問題,都能歸結為與性相關的忽悠能力,有深刻的印象。不幸的是,大叔也對嬰兒健忘症(Infantile amnesia,學術叫法)有興趣,並給出帶有弗式濃厚標籤的理論:是我們自己抑制了兒童時最早期的記憶,因為在這期間的記憶都充滿了關於性心理的內容,那些令人煩憂的內容,即使是成年人,也無法駕馭。雖然口味比較重,但這確實是早期的心理學正統理論。至於大叔認為那時候大家都有什麼性心理內容,去看他的著作吧。

    二. 你們真的都有嬰兒健忘症嗎

    首先分享個人經驗,我最早的記憶可以追溯到5,6個月,雖然只是零星的畫面。原來以為是做過的夢,後來長大看到父母小時候給記的日記,證實確實發生過,而且日期確鑿。各位看客的嬰兒記憶如果比我要晚,請點贊,如果哪位大神比我還要早,請評論留言,我要成為你的粉絲。

    三共二的日記(第一部,0-1歲),獨家版權,翻錄必究

    實際上,正如本人一樣,很多人認為自己嬰兒時期的記憶並未完全丟失。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印象很難得道證實(不是每對父母都會不厭其煩的以各種方式記錄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因此,這也引申出了科學層面的問題:在研究嬰兒健忘症時,如何設計完善的實驗,進行客觀的資料調查?這種心理現象的生理學基礎在哪裡?

    三. 研究兒童健忘症的賢伉儷

    提到正統科學,當然要搬出領域大牛,下面這個阿姨以及她的老公(老公比較低調,照片沒找到)可說是本研究領域的第一權威。目前關於兒童健忘症,她們發表過的論文(見參考文獻1,2)最權威,且引用率最高。各位如果真的對此問題感興趣,可以直接給阿姨寫Email。說不定阿姨就幫你解答一下,當然也可能把你當成小白鼠研究一下。

    多倫多兒童醫院和多倫多大學心理系教授 ([email protected]

    在2012年的綜述性論文裡(1),這對夫婦詳細的介紹了兒童健忘症研究的歷史淵源和研究進展。綜述開頭饒有興趣的講述了一個自己兩歲女兒的故事:生日會上,女兒因為蠟燭熄滅而痛哭,作為父母很擔心會不會給女兒造成永久的心理傷害,這也是她們研究這個課題的出發點之一。這篇綜述裡總結了一些傳統心理學派的觀點,比如弗大叔理論,後來的傷害補償說,實驗心理學上是如何設計實驗的等(這些理論比較枯燥,我不在這裡細講了,感興趣的可以繼續深入提問,我會回答)。同時她們又提出,目前的相關研究侷限於傳統心理學,生理學基礎不足。

    四. 目前的最新理論

    到了2014年,她們的研究有了突破,在頂級學術雜誌上發文(1),認為記憶喪失,或許與腦部海馬區中產生新神經細胞有關。當然實驗是用小白鼠做的(具體方法就是用電擊刺激記憶,用能快速新生神經元與沒有快速新生神經元的小白鼠做對照),發現小白鼠腦部海馬區中被稱為齒狀回的部位產生新的神經細胞後,記憶就會喪失,出現忘卻現象。

    圖片來自文獻2,展示了新生神經元如何影響了原有的神經迴路

    用簡單的話解釋,就是如果你的腦細胞長得越快,你就越容易忘掉之前的事情。嬰兒腦細胞當然長得最快,所以早期儲存記憶的神經網路都被新生神經元破壞了。

    五. 其實疑問還很多

    1. 實際這個實驗只是小白鼠,而且只是做了痛苦記憶。那麼對於美好記憶,也會遵循相同的原理嗎?比如本人小時候的動物園一日遊,明明就沒刪掉嘛。

    2. 嬰兒和成人有什麼區別?很多老年人近期的記憶都很容易丟失,但早期的記憶卻非常清晰,這又是什麼原理呢?

    參考文獻:1. Josselyn, S.A. and Frankland, P.W. (2012) Infantile amnesia: A neurogenic hypothesis. Learning & Memory, 19, 423-4332. Akers, K.G., Martinez-Canabal, A., Restivo, L., Yiu, A.P., De Cristofaro, A., Hsiang, H.-L., Wheeler, A.L., Guskjolen, A., Niibori, Y., Shoji, H. et al. (2014)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Regulates Forgetting During Adulthood and Infancy. Science, 344, 598-602

  • 8 # 天天好心情71348032

    首先嬰兒時期由於神經系統還在發育,導致儲存記憶的神經元不穩定,也就存在部分記憶丟失,而人類的學習能力也一直更新著嬰兒時期類似條件反射的記憶單元,來減輕腦部壓力,儘快發育。比如開始記憶中有方形的東西不能吃,圓形的東西不能吃,後來就知道石頭不能吃,就把前面方形圓形刪除了,等到自己神經元發育完美了之後,嬰兒時期的記憶也就刪個差不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寫給老師卡片上的祝福語求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