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利88

    生產製程限制死了的。

    誰會嫌錢多?題主嗎?可以多支援老少邊窮地區。

    不榨乾裝置最後一滴油,就不用資本家該乾的事,哈哈哈……

  • 2 # 從耗子胖成豬

    主流的數碼相機感測器主要有兩個比例3:2與4:3。

    其中3:2的比例主要與傳統135相機系統相關,因為135規格的膠片是36mm×24mm,所以與135系統相關的APS-C畫幅、APS-H畫幅、135全畫幅都是3:2的規格。

    而與135系統無關的新系統,則大量採用4:3的比例。例如各類數碼DC、手機攝像頭、奧林巴斯與松下的4/3系統、M4/3系統,乃至現在中畫幅44mm×33mm的規格。這一方面是因為多年前定下這些規格的時候,主流的顯示器、電視機都是4:3的比例。

    那為什麼數碼相機不跟隨手機、電腦螢幕的發展,搞16:9的規格呢?

    這主要是因為數碼相機有豎拍圖片的需求決定的!

    例如日常的拍攝中,我們經常會有豎構圖拍攝的需求,2:3、3:4的畫面相對比較合適,而9:16的比例用於豎拍,就非常彆扭了,給人一種畫面失衡的感覺。

    另外,在這裡還要特別指出一點:

    對於不需要考慮豎拍圖片的錄影機產品,它們的感測器很早就與16:9的畫面比例保持一致了。例如佳能專業的電影機C700FF,它的CMOS影象感測器就是16:9比例的。

    而從目前的發展潮流與應用情況看,未來的手機攝像頭也有可能向16:9的規格靠攏,但目前還沒有廠家動這塊主意,所以上游的供應商還是以傳統的4:3規格出新品。

  • 3 # 江千里2014

    如今的單反相機畫面的比例,大多是3比2的。4比3的很少了。

    佳能系列單反相機,可以透過LV實時監控拍攝後,畫面可以設定成4比3。經過4比3的設定後,適合2X寬銀幕鏡頭攝影。畫面比例由寬銀幕攝影3比1,變成2.67比1。接近國標寬銀幕電影的2.35比1。

    附圖就是運用佳能5DSR LV實時監控拍攝的4比3畫面,寬銀幕鏡頭圖片畫面比例2.67比1。

  • 4 # 我是陳宗運

    早期膠片都是壓縮的,影院透過拉伸開還原2比1的畫面,如果直接做16比9的畫面,上下的鏡頭畫面就浪費了,那得做多大的鏡頭啊。

  • 5 # 陝西藍天哥

    感測器面積最大化,然後你要什麼比例隨便裁切,相對浪費最少,複合多方需求。一般按最大畫幅拍攝,需要的話在電腦可以任意裁剪。

  • 6 # 部落格三千

    簡單說就是16:9適合人眼視野範圍,看上去感覺很舒服;而4:3則是畫素密度最高的成像比例,它最適合提高畫質水平,比如4k、8k影像等,所以短時間內不會取消這個比例的影像感測器。

  • 7 # 非說有理

    分享我經驗~

    1.從顯示器面板裁切說

    顯示面板廠商如何在切割面板時,減少邊角廢料,長寬達到多少比例時才能到最少邊角廢料,分享一下索尼電視螢幕比例,在售電視螢幕比例16:9,一方面是切割面板的經濟性,另一方面是觀看能夠接近寬熒幕電影效果。

    2.從4:3到16:9上下兩邊會裁切,畫面感受更寬廣,適合大風光

    以索尼微單為例,畫面比例包括3:2、4:3、16:9,新韌體升級後又加入了1:1,從4:3切換到16:9上下兩邊裁切,會對細節有一定影響,但是觀感方面,水平視角更開闊,豎幅拍攝人物時,人物更加修長。

    觀點:

    廠商成本考慮

    觀看效果差別

    實際拍攝效果的優勢,大風光,豎拍人像修長感

  • 8 # Behance設計精選

    顯示器開始的時候也都是4:3的,後來發現16:9的面板更便宜,所以幾乎所有商家都開始用,但是這幾年4:3的顯示器又回來了,因為4:3才更加實用,可視面積更大,相機因為cmos的尺寸比例更接近4:3所以才使用這種比例的,也可以獲得更大的面積,同時畸變也更小,是最合適的比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靈魂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