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小白談歷史

    首先,來說說八旗制度是個什麼: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滿洲人運用此軍事組織制度建立了清朝。在平時,人們從事耕作、狩獵等活動;在戰時則應徵為兵,起源於女真族的狩獵組織──牛錄。具有旗籍的家族人員稱為旗人。到19世紀末隨著清朝的解體,八旗軍事組織制度不復存在。但一部分八旗的後代仍自稱為旗人。

    核心: 八旗成了清朝軍隊的組織和戶口編輯制度,正式分為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不過八旗裡的人雖然都是“八旗子弟”,但是裡面的差距卻是非常大。地位高低之分非常嚴重。

    上三旗吃皇糧,下五旗只能從官府中拿供奉。上三旗在宮中,只要表現出才能便加官進爵,所以上三旗包衣出身後來成為稱為大官大吏。而下五旗包衣隸屬於王公,他們的職業生涯有一層不可逾越的鴻溝。

    提供了足夠的兵源,建立起分佈全國的八旗軍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這支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首先由於上三旗的關係,加強了皇權。下五旗連年在外征戰,對制止分裂、削平內亂、促進祖國的統一起了重大的作用。八旗是清朝國家之根本。

    評價:八旗的根本就是滿族人早期形成的牛錄製度,而牛錄製度的實質就是拖家帶口打仗去。如果剝去八旗制度的民族色彩,我們可以看到,八旗制度實質上還是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過的世兵制度。一代為兵,世代為兵,一人為兵,全家受到供養。這樣下去,能打仗的人越來越少,而靠著旗制吃閒飯的人越來越多。北宋王朝曾經飽受了世兵制之害,到了北宋末年,國家養著龐大的沒有戰鬥力的軍隊,耗空國庫,坐以待斃。滿清的八旗制度的結果何嘗不是這樣。我們後世常說的“八旗子弟”,沒用的養鳥遛狗吸鼻菸玩古董倒是學會了不少,有用的本領全沒有。這與其說是子孫不肖,不如說是制度害人。八旗只剩下唬人了。 八旗制度,到了晚期有百害而無一利,但是滿清王朝還偏偏死守著“祖宗成法”而不思變。八旗制度與滿清王朝同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說白一點,這就是一種劃等級的制度,然後各司其職,像正黃旗是由皇室成員構成,不臺利於發展,就如同,我一出生你就定了我的一生,那我完全可以混吃等死,沒有任何的空間來進步,我認為利弊同時存在,一開始肯定會起作用,但久了呢?

  • 2 # 法號武德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1]

    歷史作用:

    入關以後八旗制度的改組和擴大,提供了足夠的兵源,建立起分佈全國的八旗軍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這支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戰爭中,對制止分裂、削平內亂、促進祖國的統一起了重大的作用。八旗勁旅痛擊沙俄殖民軍,收復雅克薩城,在反對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鬥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數萬名八旗兵士攜帶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駐防,戍衛屯墾,鞏固了祖國的邊防,參加了開發東北、西北地區的勞動。[44]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統治全國的重要軍事支柱,曾為發展和鞏固中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為保衛邊疆防止外來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滿族社會的發展,更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隨著歷史的嬗變,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也日益明顯,嚴重地束縛了滿族人民的發展,在征戰中的作用也愈來愈小。八旗制度與清王朝的命運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經歷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個歷史過程。

  • 3 # 極限智慧

    核心要點: 八旗成了清朝軍隊的組織和戶口編輯制度,正式分為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裡的人雖然都是“八旗子弟”,但差距卻是很大。

    上三旗吃皇糧,下五旗只能從官府中拿供奉。上三旗在宮中,只要表現出才能便加官進爵,所以上三旗包衣出身後來成為稱為大官大吏。而下五旗包衣隸屬於王公。

    提供了足夠的兵源,建立起分佈全國的八旗軍隊,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使這支軍隊具有較強的戰鬥力。首先由於上三旗的關係,加強了皇權。下五旗連年在外征戰,對制止分裂、削平內亂、促進祖國的統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評價:八旗的根本就是滿族人早期形成的牛錄製度,而牛錄製度的實質就是拖家帶口打仗去。一代為兵,世代為兵,一人為兵,全家受到供養。這樣下去,能打仗的人越來越少,而靠著旗制吃閒飯的人越來越多。北宋王朝曾經飽受了世兵制之害,到了北宋末年,國家養著龐大的沒有戰鬥力的軍隊,耗空國庫,坐以待斃。滿清的八旗制度的結果何嘗不是這樣。

  • 4 # 川北博哥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採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製。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隨著勢力的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多,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300人為1牛錄,設牛錄額真1人;5牛錄為1甲喇,設甲喇額真1人;5甲喇為1固山,設固山額真1人。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清太宗時,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旗制與滿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諸王、貝勒控制,旗制終清未改。

    八旗初建時兵民合一,八旗兵丁平時從事生產勞動,戰時荷戈從徵,軍械糧草自備。入關以後,建立了八旗常備兵制和兵餉制度,八旗兵從而成了職業兵。清定都北京以後,絕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在北京附近,戍衛京師的八旗則按其方位駐守,稱駐京八旗,俗稱京旗,實即禁軍。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駐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稱駐防八旗。八旗子弟因為享有特權,後來逐漸墮落腐化,不堪一擊。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王朝覆滅,共存在296年。

  • 5 # 冠軍校尉

    清 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明萬曆 二十九年, 努爾哈赤 在牛錄製的基礎上建立黃、白、紅、藍四旗, 萬曆 四十三年增建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所有滿族成員均分別編入某一旗,世代不變。每旗轄五參領,每參領轄五佐領,平時生產,戰時出征。 皇太極 時又將歸附的蒙古人和漢人編為“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這種生產、行政和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形式,是適合當時滿族的社會經濟基礎的,對滿族的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入關後,這種組織形式的性質起了變化:生產職能逐漸縮小,軍事、行政職能日益突出,發展成為單純的統治人民的工具。 清 亡後,這一制度也隨之瓦解。

    八旗制度類似宋遼夏金時期金國猛安謀剋制度,特點是遊牧民族的組織形式,把生產和軍事結合起來。在早期是有效軍事政治制度,發揮了極大的戰鬥力,到後期進入中原後,和農耕文化不能有限適應,旗人不勞而獲,生產關係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最後清朝滅亡而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間房等級怎樣提升?